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0-13页 |
1.1.1 血脑屏障的结构 | 第10-11页 |
1.1.2 开放血脑屏障的传统方法 | 第11-12页 |
1.1.3 超声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的可能机制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超声联合微泡开放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脑胶质瘤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3 超声微泡递送药物治疗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紫杉醇抗癌药物 | 第1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实验平台 | 第19-29页 |
2.1 低频聚焦超声治疗平台的搭建 | 第19-22页 |
2.1.1 实验平台结构设计 | 第19-20页 |
2.1.2 声阻抗和声场测试 | 第20-22页 |
2.2 微泡和脂质体的制备 | 第22-25页 |
2.2.1 微泡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2 脂质体的制备 | 第23-25页 |
2.3 病理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2.3.1 冰冻切片 | 第25-26页 |
2.3.2 苏木精-伊红染色 | 第26-27页 |
2.4 小结和讨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血脑屏障开放的参数优化 | 第29-42页 |
3.1 脑组织的定位 | 第29-30页 |
3.2 安全开放血脑屏障的参数优化 | 第30-34页 |
3.2.1 动物来源及实验分组 | 第30-31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31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3.2.4 血脑屏障的开放时长 | 第33-34页 |
3.3 不同粒径脂质体入脑的特点 | 第34-40页 |
3.3.1 动物来源及实验分组 | 第34-35页 |
3.3.2 实验过程 | 第35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4章 超声联合微泡输送脂质体药物研究 | 第42-62页 |
4.1 人源脑胶质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4.1.1 人源脑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 第42-44页 |
4.1.2 细胞移植的步骤 | 第44-46页 |
4.1.3 颅内肿瘤生长的监测 | 第46-47页 |
4.2 超声联合微泡输送脂质体进入脑胶质瘤 | 第47-48页 |
4.3 实验方案 | 第48-50页 |
4.3.1 动物来源及实验分组 | 第48-49页 |
4.3.2 实验流程 | 第49-50页 |
4.4 超声联合微泡输送脂质体入脑治疗胶质瘤的结果 | 第50-54页 |
4.4.1 低剂量组治疗结果 | 第50-51页 |
4.4.2 高剂量组治疗结果 | 第51-54页 |
4.5 动物模型的改进 | 第54-60页 |
4.5.1 U87 MG-Red-FLuc细胞介绍 | 第54-55页 |
4.5.2 细胞数量与发光量的关系测量 | 第55-56页 |
4.5.3 活体成像动态曲线测量 | 第56-57页 |
4.5.4 小动物荧光成像与MRI成像对比 | 第57-58页 |
4.5.5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跟踪脑胶质瘤生长结果 | 第58-60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论文工作内容的总结 | 第62-63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63页 |
5.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