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1、单亲家庭 | 第15-16页 |
| 2、未成年子女 | 第16页 |
| 3、偏差行为 | 第16页 |
| (五) 理论与模式 | 第16-17页 |
| 1、优势视角理论 | 第16-17页 |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 3、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 第17页 |
| (六)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1、实地研究 | 第17-18页 |
| 2、无结构访谈法 | 第18-19页 |
| 二、个案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偏差行为的实务过程 | 第19-45页 |
| (一) 个案服务对象的发现与初始会谈 | 第20-23页 |
| 1、个案服务对象的发现 | 第20-21页 |
| 2、初始会谈 | 第21-23页 |
| 3、初始会谈评估 | 第23页 |
| (二) 接案与收集资料 | 第23-27页 |
| 1、接案 | 第23页 |
| 2、收集资料 | 第23-27页 |
| (三) 案主问题、偏差行为原因及资源的评估 | 第27-29页 |
| 1、案主问题评估 | 第27页 |
| 2、案主偏差行为原因评估 | 第27-28页 |
| 3、案主资源评估 | 第28-29页 |
| (四) 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 | 第29-31页 |
| 1、服务目标 | 第29页 |
| 2、服务计划 | 第29-31页 |
| (五) 个案介入过程 | 第31-45页 |
| 1、家庭层面:发挥家庭助力,营造关爱氛围 | 第31-35页 |
| 2、社区层面:运用同伴关系,重建正确认知 | 第35-40页 |
| 3、学校层面:承担班级责任,建构积极人生观 | 第40-43页 |
| 4、评估、结案、跟进回访 | 第43-45页 |
| 三、个案服务的经验总结与不足反思 | 第45-48页 |
| (一) 个案服务的经验总结 | 第45-47页 |
| 1、全方位收集资料,从根源上找问题 | 第45页 |
| 2、发掘案主的优势,培养学习的能力 | 第45-46页 |
| 3、分阶段性提供服务,逐渐巩固矫正效果 | 第46页 |
| 4、正确运用治疗模式,灵活使用访谈技巧 | 第46-47页 |
| (二) 个案服务的不足反思 | 第47-48页 |
| 1、缺乏针对案主偏差行为评估的量表设计 | 第47页 |
| 2、缺乏与其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有机结合 | 第47-48页 |
| 四、解决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偏差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 (一) 营造良好的心理补偿环境,提高单亲家庭的教育水平 | 第48-49页 |
| (二) 引进学校社会工作,入驻学校社会工作者 | 第49页 |
| (三)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 | 第49-50页 |
| (四) 推进“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 第50-51页 |
| 五、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