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智能车辆自动换道与自动超车控制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0-27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智能车辆概述第10-22页
        1.2.1 智能车辆的产生第11-12页
        1.2.2 智能车辆的发展第12页
        1.2.3 智能车辆研究方向第12-14页
        1.2.4 智能车辆技术的应用第14页
        1.2.5 国外智能车辆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6 国内智能车辆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 智能车辆换道和超车方面的研究第22-25页
        1.3.1 车辆换道辅助系统第23-24页
        1.3.2 车辆换道控制第24-25页
    1.4 论文的研究工作第25-27页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25页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智能车辆结构体系与图像采集系统第27-38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Cybercar 体系结构第27-31页
        2.2.1 Cybercar 结构第27-30页
        2.2.2 Cybercar 功能层第30-31页
    2.3 Cybercar 图像采集系统总体设计第31-37页
        2.3.1 单目视觉研究现状第31-32页
        2.3.2 Cybercar 视觉系统总体设计第32-34页
        2.3.3 视觉系统参数选择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道路环境感知第38-5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道路边界检测图像处理模块第38-57页
        3.2.1 道路边界检测的相关研究第38-39页
        3.2.2 道路几何模型第39-40页
        3.2.3 道路边界检测算法第40-57页
    3.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车辆换道与超车轨迹规划第58-92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常用运动规划的方法第58-61页
        4.2.1 传统法第58-59页
        4.2.2 智能法第59-61页
    4.3 车辆换道安全距离第61-68页
        4.3.1 车辆换道安全距离第62页
        4.3.2 换道事故的类型第62-63页
        4.3.3 换道时间段的定义第63页
        4.3.4 换道环境的简化第63-64页
        4.3.5 换道车辆参考点的定义第64-65页
        4.3.6 最小安全距离的计算第65-66页
        4.3.7 最小安全距离的分析第66-67页
        4.3.8 安全车距的选择第67-68页
    4.4 车辆换道运动轨迹规划第68-77页
        4.4.1 基于sin函数的运动轨迹第68-69页
        4.4.2 基于圆弧的运动轨迹规划第69-71页
        4.4.3 基于正反梯形横向加速度的运动轨迹规划第71-73页
        4.4.4 基于多项式的换道轨迹规划第73-77页
    4.5 车辆超车运动轨迹规划第77-89页
        4.5.1 换道阶段运动轨迹规划第77-84页
        4.5.2 超越阶段运动轨迹规划第84-86页
        4.5.3 并道阶段运动轨迹规划第86-89页
    4.6 仿真系统第89-91页
    4.7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转向及驱动系统系统辨识第92-107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Cybercar 转向系统辨识第92-102页
        5.2.1 Cybercar 转向系统静态特性描述第92-94页
        5.2.2 Cybercar转向系统阶跃输入响应第94-96页
        5.2.3 辨识算法第96-98页
        5.2.4 四阶M序列辨识分析第98-99页
        5.2.5 四阶逆M序列辨识分析第99-101页
        5.2.6 四阶逆M序列辨识结果和分析第101-102页
    5.3 Cybercar驱动系统辨识第102-106页
        5.3.1 Cybercar驱动系统静态特性描述第102页
        5.3.2 Cybercar驱动系统阶跃输入响应第102-103页
        5.3.3 四阶逆M序列辨识分析第103-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换道及超车轨迹跟踪控制的研究第107-129页
    6.1 引言第107-108页
    6.2 数学模型研究的意义第108页
    6.3 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约束第108-109页
    6.4 车辆运动控制分类第109-110页
    6.5 车辆基于运动学的数学模型第110-116页
        6.5.1 齐次坐标变换第110-111页
        6.5.2 坐标的基本定义第111页
        6.5.3 车辆运动学模型假设第111-112页
        6.5.4 运动学模型建立第112-113页
        6.5.5 车辆位姿误差模型第113-116页
        6.5.6 车辆轨迹跟踪控制的描述第116页
    6.6 轨迹跟踪控制器的设计第116-127页
        6.6.1 基于Backstepping函数控制算法第117-120页
        6.6.2 控制器仿真与分析第120-127页
    6.7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七章 实验验证第129-135页
    7.1 引言第129页
    7.2 实验验证第129-134页
    7.3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7页
    8.1 主要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8.2 后续工作的建议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3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论文情况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摘要第145-148页
Abstract第148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尺度几何变换和脉冲发放皮层模型的红外图像去噪
下一篇: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证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