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间作对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第16-18页
            1.2.1.1 对产量的影响第16-18页
            1.2.1.2 对产量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第18页
        1.2.2 间作对作物生物量形成的影响第18-19页
        1.2.3 间作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9-20页
            1.2.3.1 间作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第19-20页
            1.2.3.2 间作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20页
        1.2.4 间作对作物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第20-22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第22-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页
        1.3.2 创新性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5页
    2.2 试验设计第25-26页
    2.3 供试品种及田间管理第26页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6-27页
        2.4.1 作物生物量测定第26-27页
        2.4.2 土壤水分测定第27页
        2.4.3 作物根系测定第27页
        2.4.4 作物产量测定第27页
    2.5 计算方法第27-29页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9-30页
第三章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对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第30-38页
    3.1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第30-34页
        3.1.1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生物产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0-32页
        3.1.2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第32-33页
        3.1.3 作物收获指数第33-34页
    3.2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第34-36页
        3.2.1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4-35页
        3.2.2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5-36页
    3.3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土地生产能力(LER)第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第38-50页
    4.1 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影响第38-47页
        4.1.1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土壤水分时间分配的影响第38-39页
        4.1.2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垂直分配的影响第39-42页
        4.1.3 玉米‖花生间作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第42-47页
    4.2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当量比第47-49页
        4.2.1 农田实际蒸散量(ET)第47页
        4.2.2 水分利用效率(WUE)第47-48页
        4.2.3 水分当量比(WER)第48-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系统作物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第50-62页
    5.1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作物根长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第50-55页
        5.1.1 苗期作物根长密度(RLD)空间分布第50-51页
        5.1.2 拔节期(花生开花期)作物根长密度(RLD)空间分布第51-52页
        5.1.3 抽雄期(花生下针期)作物根长密度(RLD)空间分布第52-54页
        5.1.4 成熟期作物根长密度(RLD)空间分布第54-55页
    5.2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中作物根表面积密度的空间分布第55-60页
        5.2.1 苗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空间分布第55-56页
        5.2.2 拔节期(花生开花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空间分布第56-58页
        5.2.3 抽雄期(花生下针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空间分布第58-59页
        5.2.4 成熟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空间分布第59-60页
    5.3 相关分析第60-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62-66页
    6.1 讨论第62-64页
    6.2 主要结论第64-65页
    6.3 研究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菊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主要臭气化合物产生量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