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0页 |
1.1 现代医学对肿瘤相关性失眠的认识 | 第12-14页 |
1.1.1 现代医学对肿瘤相关性失眠病因的研究 | 第12页 |
1.1.2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生物化学机制 | 第12-13页 |
1.1.3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进展 | 第13-14页 |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研究 | 第14-18页 |
1.2.1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概述 | 第14-15页 |
1.2.2 失眠的中医分型 | 第15页 |
1.2.3 中医治疗失眠的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热敏灸疗法 | 第17-18页 |
1.3 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0-26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20-21页 |
2.1.1 样本量估算及病例来源 | 第20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2.1.5 脱落标准 | 第21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21-23页 |
2.2.1 治疗组(联合热敏灸组) | 第21-23页 |
2.2.2 对照组(住院常规治疗组) | 第23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3-24页 |
2.3.1 失眠各项指标观察 | 第23-24页 |
2.3.2 一般观察项目 | 第24页 |
2.3.3 安全性指标 | 第24页 |
2.3.4 疗效观察指标 | 第24页 |
2.3.5 客观观察指标 | 第24页 |
2.4 统计学处理及结果评价 | 第24页 |
2.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6-34页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第26页 |
3.2 本课题使用检验方法简述 | 第26页 |
3.3 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 第26-27页 |
3.3.1 两组性别、年龄的比较 | 第26-27页 |
3.3.2 两组病种构成比比较 | 第27页 |
3.3.3 两组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心脾两虚型中医症状程度及失眠程度比较 | 第27页 |
3.4 PSQI失眠量表评分及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3.5 PSQI失眠量表及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各单项积分比较 | 第28-32页 |
3.5.1 PSQI失眠量表各单项比较 | 第28-30页 |
3.5.2 心脾两虚型中医症候各单项比较 | 第30-32页 |
3.6 失眠改善疗效及心脾两虚型中医症状改善疗效的比较 | 第32-33页 |
3.6.1 两组失眠改善疗效比较 | 第32-33页 |
3.6.2 两组心脾两虚型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比较 | 第33页 |
3.7 客观指标的观察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39页 |
4.1 基线资料分析 | 第34页 |
4.2 PSQI失眠量表评分及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第34-37页 |
4.2.1 PSQI失眠量表总评分及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第34-35页 |
4.2.2 PSQI失眠量表各单项的比较分析 | 第35页 |
4.2.3 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各单项的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4.3 两组组间疗效分析 | 第37页 |
4.4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分析 | 第37页 |
4.5 结论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录 | 第44-51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