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织物成型性模拟模型 | 第7-10页 |
1.2.1 几何模型 | 第7-9页 |
1.2.2 力学模型 | 第9-10页 |
1.3 织物成型性评价方法 | 第10-13页 |
1.3.1 研究剪切性能法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悬垂性能法 | 第11页 |
1.3.3 半球成型法 | 第11-12页 |
1.3.4 弯曲成型法 | 第12-13页 |
1.3.5 拍照法 | 第1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织物成型性三维扫描装置构建及测试准备 | 第15-27页 |
2.1 三维扫描技术的分类 | 第15-16页 |
2.2 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16页 |
2.3 本课题所用三维扫描仪及成型装置构建 | 第16-20页 |
2.3.1 结构光非接触式三维扫描仪 | 第16-18页 |
2.3.2 织物成型装置构建 | 第18-20页 |
2.3.2.1 装置结构 | 第18-19页 |
2.3.2.2 装置参数 | 第19-20页 |
2.4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20-23页 |
2.4.1 仪器的准备和调试 | 第20-21页 |
2.4.2 仪器的标定 | 第21-23页 |
2.5 实验材料的选择及规格 | 第23-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成型织物扫描及表征指标确立 | 第27-33页 |
3.1 对试样进行三维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3.2 成型性表征指标 | 第28-30页 |
3.2.1 褶皱的曲率极差和半径极差 | 第28-29页 |
3.2.2 试样与顶球的空隙体积 | 第29页 |
3.2.3 圆形度 | 第29页 |
3.2.4 织物试样的接触面积 | 第29-30页 |
3.3 检验人员评判织物成型性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织物成型性表征指标测试 | 第33-47页 |
4.1 利用GEOMAGIC STUDIO处理三维数据 | 第33-38页 |
4.1.1 试验结果 | 第35页 |
4.1.2 半球处褶皱的曲率极差和半径极差 | 第35-37页 |
4.1.3 半球处织物与特征球体之间空隙体积 | 第37-38页 |
4.2 基于MATLAB的织物成型性表征指标的计算 | 第38-45页 |
4.2.1 MATLAB简介及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 | 第38-39页 |
4.2.2 圆形度计算 | 第39-41页 |
4.2.2.1 获取图像文件 | 第39页 |
4.2.2.2 MATLAB图像处理 | 第39-40页 |
4.2.2.3 圆形度测试结果 | 第40-41页 |
4.2.3 接触面积计算 | 第41-44页 |
4.2.3.1 数据过滤 | 第41-42页 |
4.2.3.2 特征球体提取 | 第42页 |
4.2.3.3 筛选出成型织物与顶球模型贴合的点 | 第42-43页 |
4.2.3.4 求出贴覆面积 | 第43-44页 |
4.2.4 织物与顶球贴覆面积计算结果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7-57页 |
5.1 检验人员评价一致性检验 | 第47-48页 |
5.1.1 检验人员评价秩位 | 第47页 |
5.1.2 建立检验假设 | 第47-48页 |
5.1.3 计算并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第48页 |
5.2 评价指标与检验人员评价一致性检验 | 第48-51页 |
5.2.1 秩相关系数检验 | 第48-50页 |
5.2.2 检验结果 | 第50-51页 |
5.3 表征指标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5.3.1 无量纲化方法 | 第51-52页 |
5.3.2 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 第52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52-56页 |
5.4.1 逐步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5.4.2 线性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BP神经网络预测 | 第57-61页 |
6.1 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及学习算法 | 第57-58页 |
6.2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58页 |
6.3 模型训练 | 第58页 |
6.4 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