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2-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21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2.2 临床表现 | 第13-14页 |
2.3 影像学检查 | 第14页 |
2.4 手术方式 | 第14-20页 |
2.4.1 翼点入路 | 第14-15页 |
2.4.2 岩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 | 第15-16页 |
2.4.3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 第16-17页 |
2.4.4 枕下后正中入路 | 第17-18页 |
2.4.5 枕下极外侧入路 | 第18-19页 |
2.4.6 枕下小脑幕上popen's入路 | 第19页 |
2.4.7 右侧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 | 第19-20页 |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第20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20-21页 |
3 结果 | 第21-23页 |
3.1 手术切除 | 第21页 |
3.2 病理结果 | 第21页 |
3.3 术后并发症 | 第21页 |
3.4 死亡病例 | 第21-22页 |
3.5 随访及预后 | 第22-23页 |
4 讨论 | 第23-35页 |
4.1 围脑干肿瘤的临床特征 | 第23页 |
4.2 围脑干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 | 第23-26页 |
4.2.1 星形细胞瘤 | 第24页 |
4.2.2 血管母细胞瘤 | 第24-25页 |
4.2.3 室管膜瘤 | 第25页 |
4.2.4 胶质母细胞瘤 | 第25-26页 |
4.2.5 海绵状血管瘤(CH) | 第26页 |
4.3 围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 第26-30页 |
4.3.1 围脑干鞍区肿瘤(翼点入路) | 第26-27页 |
4.3.2 围脑干岩骨-斜坡区肿瘤(岩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 | 第27页 |
4.3.3 围脑干桥小脑角肿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 第27-28页 |
4.3.4 围脑干枕骨大孔区肿瘤(枕下极外侧入路) | 第28页 |
4.3.5 围脑干四脑室肿瘤(枕下后正中入路) | 第28-29页 |
4.3.6 围脑干松果体区肿瘤(枕下小脑幕上popen's入路) | 第29-30页 |
4.3.7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 第30页 |
4.4 死亡病例讨论 | 第30-31页 |
4.5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第31-35页 |
4.5.1 脑积水 | 第31-32页 |
4.5.2 高热 | 第32页 |
4.5.3 癫痫 | 第32页 |
4.5.4 肺部感染 | 第32-33页 |
4.5.5 颅内感染 | 第33页 |
4.5.6 神经功能损伤 | 第33-35页 |
5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综述 脑干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 第40-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