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的历代辨治情况 | 第14-20页 |
一、宋代以前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简述 | 第14-15页 |
二、宋金元时期医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 第15-16页 |
三、明清时期对强直性脊柱炎辨治的发展 | 第16-17页 |
四、国内对AS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五、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辩证论治进行归纳分析的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六、小结与展望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宋金元时期强直性脊柱炎辨治规律探析 | 第20-60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第20-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0页 |
(一) 研究文献的来源 | 第20页 |
(二) 检索策略的制定 | 第20页 |
(三) 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 | 第20页 |
(四) 研究文献的排除标准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20-22页 |
(一) 设计编制《AS相关古籍文献信息采集表》 | 第20-21页 |
(二) 数据管理和分析 | 第21-22页 |
四、研究流程图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家辨治特点概述 | 第23-32页 |
一、河间学派 | 第23-26页 |
(一) 刘完素的辨治特点 | 第23-24页 |
(二) 朱震亨的辨治特点 | 第24-25页 |
(三) 张从正的辨治特点 | 第25-26页 |
二、易水学派 | 第26-28页 |
(一) 张元素的辨治特点 | 第26-27页 |
(二) 李杲的辨治特点 | 第27-28页 |
(三) 罗天益的辨治特点 | 第28页 |
三、其他医家 | 第28-32页 |
(一) 陈无择的辨治特点 | 第28-30页 |
(二) 陈自明的辨治特点 | 第30页 |
(三) 严用和的辨治特点 | 第30页 |
(四) 危亦林的辨治特点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方论的研究 | 第32-39页 |
一、独活寄生汤 | 第32-33页 |
二、青蛾丸 | 第33页 |
三、治腰痛强直不能俯仰诸方 | 第33-37页 |
(一) 病因病机认识方面 | 第33-34页 |
(二) 方药方面 | 第34-36页 |
(三) 具体药物方面 | 第36-37页 |
四、治虚劳久腰痛方 | 第37页 |
五、伤寒后腰脚疼痛方 | 第37页 |
六、食治腰脚疼痛方 | 第37页 |
七、苦参不可洁齿论 | 第37-39页 |
第四节 经络的研究 | 第39-43页 |
一、足太阳膀胱经 | 第39-40页 |
二、足少阴肾经 | 第40-41页 |
三、督脉 | 第41-42页 |
四、足厥阴肝经 | 第42-43页 |
第五节 统计分析结果 | 第43-60页 |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 | 第43页 |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 第43-46页 |
(一) 外邪侵袭 | 第43-44页 |
(二) 正气不足 | 第44-45页 |
(三) 经络受邪 | 第45页 |
(四) 痰瘀痹阻 | 第45页 |
(五) 饮食不节、居处失宜及情志失调 | 第45页 |
(六) 证候类型 | 第45-46页 |
三、治疗 | 第46-60页 |
(一) 治则治法 | 第46页 |
(二) 治疗方式 | 第46-47页 |
(三) 药物统计分析 | 第47-60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60-69页 |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名 | 第60页 |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辨治 | 第60-67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60-63页 |
(二) 治疗方面 | 第63-64页 |
(三) 用药特点 | 第64-67页 |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一、辨治理法方面 | 第69页 |
二、治疗方药方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