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3页 |
1.1 丛枝菌根真菌简介 | 第13-17页 |
1.1.1 菌根(Mycorrhiza)多样性 | 第13页 |
1.1.2 丛枝菌根真菌 | 第13-14页 |
1.1.3 AM菌根结构及类型 | 第14页 |
1.1.4 AM菌根的功能 | 第14页 |
1.1.5 AM真菌的分类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6 AM真菌分布与宿主植物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 内生菌 | 第17-20页 |
1.2.1 内生菌概念 | 第17页 |
1.2.2 内生菌多样性 | 第17页 |
1.2.3 内生菌的功能及作用 | 第17-18页 |
1.2.4 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18页 |
1.2.5 内生细菌与AM真菌的关系 | 第18-20页 |
1.3 植物土壤因子的测定 | 第20-23页 |
1.3.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1.3.2 土壤微生物 | 第21-22页 |
1.3.3 土壤酶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 试验设计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6-31页 |
2.3.1 AM真菌侵染率的测定 | 第26页 |
2.3.2 AM真菌的形态学种类鉴定 | 第26页 |
2.3.3 AM真菌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6-29页 |
2.3.4 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29-30页 |
2.3.5 土壤因子的测定 | 第30-31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56页 |
3.1 葱类植物的菌根及其侵染率 | 第32-35页 |
3.1.1 菌根结构 | 第32页 |
3.1.2 菌根侵染率 | 第32-35页 |
3.2 葱属植物根际土壤AM真菌的形态种类多样性 | 第35-39页 |
3.2.1 AM真菌的种类 | 第35-36页 |
3.2.2 AM真菌种类多样性 | 第36-39页 |
3.3 葱根系共生AM真菌分子多样性 | 第39-45页 |
3.3.1 AM真菌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9-40页 |
3.3.2 AM真菌系统进化分析 | 第40页 |
3.3.3 AM真菌种类多样性(18SrDNA) | 第40-42页 |
3.3.4 高通量测序的AMF种类多样性(ITS) | 第42-45页 |
3.4 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45-48页 |
3.4.1 内寄生细菌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5-46页 |
3.4.2 内共生细菌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47页 |
3.4.3 葱属植物根内生细菌种类(16SrDNA) | 第47-48页 |
3.5 土壤理化性质 | 第48-50页 |
3.6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量 | 第50页 |
3.7 土壤酶 | 第50-53页 |
3.8 相关性分析 | 第53-56页 |
3.8.1 AM真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3.8.2 AM真菌种类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6-59页 |
4.1 几种葱属植物的菌根侵染率及其差异 | 第56页 |
4.2 葱属植物根内与根际共生AM真菌种类 | 第56-58页 |
4.3 葱属植物根际共生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58页 |
4.4 葱属植物根系内共生细菌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2页 |
5.1 葱属植物菌根类型、侵染率及差异 | 第59页 |
5.2 葱属植物根系共生AM真菌种类 | 第59-60页 |
5.3 葱属植物根系内共生细菌 | 第60页 |
5.4 葱属植物根际共生AM真菌物种及其多样性 | 第60页 |
5.5 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因子的变化动态 | 第60-61页 |
5.6 AM真菌种类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5.6.1 葱属植物根际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61页 |
5.6.2 AM真菌种类分布与主要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