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关于廊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3页 |
1.3.2 国外关于廊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页 |
1.3.3 廊在公共室内空间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江南园林廊元素概述 | 第17-31页 |
2.1 廊及廊元素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廊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廊元素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廊的分类 | 第18-22页 |
2.2.1 按平面形态划分 | 第18-19页 |
2.2.2 按剖面形态划分 | 第19-20页 |
2.2.3 按所处环境位置划分 | 第20-22页 |
2.3 江南园林廊元素的价值分析 | 第22-23页 |
2.3.1 历史价值 | 第22-23页 |
2.3.2 艺术价值 | 第23页 |
2.4 江南园林廊元素的功能分析 | 第23-24页 |
2.4.1 交通功能 | 第23页 |
2.4.2 休息交往功能 | 第23-24页 |
2.4.3 引导功能 | 第24页 |
2.4.4 过渡功能 | 第24页 |
2.4.5 造型功能 | 第24页 |
2.5 江南园林廊元素的设计理法分析 | 第24-30页 |
2.5.1 空间组织 | 第24-26页 |
2.5.2 装饰设计 | 第26-30页 |
2.5.3 尽端处理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现代公共室内空间与江南园林廊元素的契合点 | 第31-38页 |
3.1 功能契合点——公共室内空间中人的行为模式分析 | 第31-33页 |
3.1.1 步行行为 | 第31-32页 |
3.1.2 休憩行为 | 第32页 |
3.1.3 停留行为 | 第32页 |
3.1.4 分析与小结 | 第32-33页 |
3.2 文化契合点——文化的一脉相承性 | 第33-36页 |
3.2.1 江南园林廊元素的文化内涵 | 第33-35页 |
3.2.2 现代公共室内空间中的廊元素的文化传承 | 第35-36页 |
3.3 江南园林廊元素应用于现代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江南园林廊元素在公共室内空间中的转换方法 | 第38-58页 |
4.1 蜿蜒曲折、神韵再现——空间组织的延续与转译 | 第38-41页 |
4.1.1 空间组织的延续 | 第38-39页 |
4.1.2 空间组织的转译 | 第39-41页 |
4.2 契合特点、传达意蕴——空间界面的处理 | 第41-44页 |
4.2.1 空间界面的虚化 | 第41-42页 |
4.2.2 空间界面的几何化 | 第42-44页 |
4.3 寓情于形、凸显特征——形式的简化与变异 | 第44-48页 |
4.3.1 廊元素的简化 | 第45页 |
4.3.2 廊元素的变异 | 第45-48页 |
4.4 得古意而写今心——材料与技术的传承创新 | 第48-55页 |
4.4.1 传统园廊材料 | 第48-50页 |
4.4.2 传统材料的改造 | 第50-52页 |
4.4.3 现代材料的传统意境表达 | 第52-54页 |
4.4.4 新技术的支持 | 第54-55页 |
4.5 秀丽清雅、重在意境——色彩的提炼融合 | 第55-57页 |
4.5.1 传统园廊色彩提炼 | 第55-56页 |
4.5.2 色彩设计的融合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设计实践与思考 | 第58-65页 |
5.1 设计目标 | 第58页 |
5.2 设计构想 | 第58-64页 |
5.2.1 设计思考 | 第58-59页 |
5.2.2 设计方案 | 第59-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