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粉红粘帚霉防治果蔬灰霉病的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 灰霉病的研究概况第10-14页
        1.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第10页
        1.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第10-12页
        1.3 灰霉病的防治第12-14页
    2 粉红粘帚霉的研究第14-17页
        2.1 粉红粘帚霉目前的应用情况第14-15页
        2.2 影响粉红粘帚霉防效的因素第15-16页
        2.3 粉红粘帚霉防治灰霉病的机理第16页
        2.4 微生物农药发展面临的挑战第16-17页
    3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7-19页
        3.1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生防粉红粘帚霉菌株的筛选第19-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1.1 材料第19页
            1.1.1 菌株来源第19页
            1.1.2 培养基第19页
        1.2 试验方法第19-22页
            1.2.1 平板对峙比较第19-20页
            1.2.2 粉红粘帚霉菌株生长速率测定第20页
            1.2.3 粉红粘帚霉菌株产孢量的比较第20页
            1.2.4 粉红粘帚霉菌株产生抑菌物质活性比较第20页
            1.2.5 粉红粘帚霉挥发性抑菌物质活性的测定第20-21页
            1.2.6 抑制灰霉病残体产孢的效果比较第21页
            1.2.7 番茄盆栽防效比较第21-22页
            1.2.8 粉红粘帚霉寄生灰霉菌核能力测定第22页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2.1 对峙培养及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比较第22-24页
        2.2 不同粉红粘帚霉菌株产生抗菌物质活性比较第24-26页
        2.3 挥发性抑菌物质抑菌效果测定第26页
        2.4 粉红粘帚霉抑制灰霉病残体产孢效果比较第26-27页
        2.5 盆栽防效试验效果比较第27-28页
        2.6 粉红粘帚霉寄生灰霉菌核能力比较第2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 粉红粘帚霉S-56 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第30-4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0-33页
        1.1 实验材料第30页
            1.1.1 菌株来源第30页
            1.1.2 培养基和植物材料第30页
        1.2 试验方法第30-33页
            1.2.1 摇培时间和浓度对S-56 抑制灰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第30-31页
            1.2.2 S-56 摇培液对灰霉孢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第31页
            1.2.3 S-56 摇培液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测定第31页
            1.2.4 番茄盆栽防效试验第31-32页
            1.2.5 S-56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灰霉菌核的寄生第32页
            1.2.6 不同时间接种S-56 对病残体产生灰霉孢子的影响第32-33页
            1.2.7 S-56 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3页
            1.2.8 S-56 对番茄的促生作用第33页
        1.3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2.1 培养时间和浓度对S-56 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3-35页
        2.2 S-56 摇培液对灰霉孢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第35-36页
        2.3 S-56 摇培液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第36页
        2.4 S-56 盆栽防效试验第36-37页
        2.5 菌株S-56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灰霉菌核的寄生效果第37-39页
        2.6 不同时间接种S-56 对病残体产生灰霉孢子的影响第39-40页
        2.7 S-56 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0-41页
        2.8 S-56 对番茄的促生作用第4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四章 固体发酵及两种分生孢子制剂的开发第43-5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3-45页
        1.1 试验材料第43页
            1.1.1 试验菌株第43页
            1.1.2 发酵基质及制剂开发所需助剂第43页
            1.1.3 所需器材第43页
        1.2 试验方法第43-45页
            1.2.1 产孢条件的优化第43-44页
            1.2.2 在最适条件下S-56 产孢的动态变化第44页
            1.2.3 菌株S-56 孢子粉的获得第44页
            1.2.4 助剂的筛选第44页
            1.2.5 制剂配方的筛选第44-45页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2.1 产孢条件优化第45页
        2.2 产孢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2.3 S-56 菌株孢子粉的获得第46-47页
        2.4 助剂筛选第47-49页
        2.5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第49-5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1-52页
第五章 田间小区试验第52-55页
    1 试验地点和方法第52页
        1.1 试验地点第52页
        1.2 试验方法第52页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2.1 粉红粘帚霉S-56 菌株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第52-53页
        2.2 粉红粘帚霉S-56 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第53-5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金属/氮掺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气还原/析出催化性能
下一篇:阿帕替尼对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