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承载力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单要素承载力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多要素承载力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区域城市群承载力研究 | 第14页 |
1.2.4 行业或部门承载力研究 | 第14-15页 |
1.2.5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 第19-24页 |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1 复杂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框架 | 第20-24页 |
2.2.1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具体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模型 | 第21-22页 |
2.2.3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结构模型 | 第22-24页 |
第3章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基本要素作用机制分析 | 第24-32页 |
3.1 东营市资源环境概况和经济社会发展 | 第24-25页 |
3.1.1 资源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3.1.2 经济社会发展 | 第25页 |
3.2 经济系统承载力基本要素相互作用机制 | 第25-27页 |
3.3 社会系统承载力基本要素相互作用机制 | 第27-28页 |
3.4 环境-资源系统承载力基本要素相互作用机制 | 第28-30页 |
3.5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作用机制 | 第30-32页 |
第4章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测算 | 第32-44页 |
4.1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6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2-33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4.2 熵权-灰色关联-TOPSIS评价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4.2.1 熵权-灰色关联-TOPSIS评价模型简介 | 第36页 |
4.2.2 熵权-灰色关联-TOPSIS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36-40页 |
4.3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测算 | 第40-44页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0-41页 |
4.3.2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计算结果 | 第41-44页 |
第5章 东营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5.1 子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44-48页 |
5.1.1 经济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44-45页 |
5.1.2 社会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45-46页 |
5.1.3 环境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46-47页 |
5.1.4 资源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47-48页 |
5.2 综合承载力分析 | 第48-49页 |
5.3 承载状态判定 | 第49-51页 |
第6章东营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 | 第51-55页 |
6.1 经济支持政策 | 第51-52页 |
6.1.1 依靠现代农业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 第51页 |
6.1.2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第51-52页 |
6.1.3 以资本投入为基础,不断扩大内需 | 第52页 |
6.2 社会支持政策 | 第52-53页 |
6.2.1 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和基本建设投入,保障人民生活 | 第52页 |
6.2.2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 第52-53页 |
6.3 环境-资源支持政策 | 第53-54页 |
6.3.1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 | 第53页 |
6.3.2 加快绿色油田建设,开发清洁能源 | 第53页 |
6.3.3 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提升环境自净功能 | 第53-54页 |
6.4 综合支持政策 | 第54-55页 |
6.4.1 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外部力量 | 第54页 |
6.4.2 兼顾城市整体性,使四个子系统协调发展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