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论文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以小洲村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6页
     ·研究背景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研究对象和研究区概况第16-18页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6页
     ·研究区概况第16-18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第18-28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18-19页
     ·创意产业的分类及特征第19-21页
     ·创意阶层的研究第21-22页
     ·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第22-26页
     ·创意环境的研究第26-28页
     ·对目前创意产业研究的总体评价第28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8-29页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29-33页
     ·研究内容第29-30页
     ·创新之处第30-33页
第二章 国内村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分析第33-57页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第33-40页
     ·区位概况第33页
     ·发展历程第33-35页
     ·产业特征第35-36页
     ·空间结构第36-38页
     ·创意阶层特征第38-40页
   ·大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第40-54页
     ·区域概况第40-41页
     ·发展历程第41-42页
     ·产业特征第42-43页
     ·空间格局第43-46页
     ·创意阶层中核心主体特征第46页
     ·创意阶层中辅助成员特征第46-54页
   ·本章小结第54-57页
第三章 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组织第57-95页
   ·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外部空间第57-62页
     ·宏观层面——广州创意产业发展背景第57-60页
     ·中观层面——海珠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第60-62页
   ·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部空间第62-70页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历程第63-65页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第65-70页
   ·创意阶层中核心主体特征第70-75页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71页
     ·艺术工作者基本情况第71-73页
     ·艺术工作者创意行为的空间轨迹第73-74页
     ·美术培训机构基本情况和行为特征第74-75页
   ·创意阶层中辅助成员特征第75-78页
     ·小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小洲艺术节第75-77页
     ·小洲艺术区的原创性与公益化第77页
     ·小洲文联的推广作用第77-78页
   ·创意环境的评价第78-91页
     ·艺术工作者对小洲创意环境的评价第78-83页
     ·美术培训机构对小洲创意环境的评价第83-86页
     ·不同创意核心主体对小洲创意环境评价的异同第86-88页
     ·小洲村民对小洲创意环境的评价第88-91页
   ·小洲文化创意产集聚区发展构架第91-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四章 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第95-119页
   ·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影响因素分析第95-98页
     ·影响创意产业的一般因素第95-96页
     ·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变化第96-97页
     ·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第97-98页
   ·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动力机制分析第98-107页
     ·岭南水乡广府文化的古村落引力第99-101页
     ·广州城市扩张南拓发展战略的推力第101-102页
     ·经济发展缓慢对于集聚和分散的双重效应第102-103页
     ·创意阶层和村委会、村民的良性互动合力第103-105页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带来的土地资金缺乏等阻力第105-107页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构想第107-112页
     ·明确创意产业发展定位第107-108页
     ·选择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第108-109页
     ·确定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第109-110页
     ·优化创意产业空间组织第110-112页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重塑第112-117页
     ·宋庄、大芬和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比较第112-114页
     ·宋庄模式——交互影响联动型第114-115页
     ·大芬模式——市场需求拉动型第115-116页
     ·小洲模式——创意核心主体驱动型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3页
   ·主要结论第119-121页
   ·不足之处与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附录第131-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生视野下的文化权利
下一篇:十九世纪外销通草水彩画的题材和材料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