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17-28页 |
一、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 第17-22页 |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长效机制的内涵 | 第18页 |
(三)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内涵、构成及特点 | 第18-20页 |
(四)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功能 | 第20-22页 |
二、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 | 第22页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三)内化外化规律 | 第23页 |
(四)生活即教育规律 | 第23-24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理论 | 第24-25页 |
三、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25-28页 |
(一)深化国家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 第25页 |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实践育人效果的内在要求 | 第25-26页 |
(三)推进研究生社会化进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 第28-43页 |
一、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已取得的成绩 | 第28-30页 |
(一)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文件和政策 | 第28-29页 |
(二)探索了一些有益的实践育人形式 | 第29-30页 |
(三)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 | 第30页 |
二、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7页 |
(一)部分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的目标设计不到位 | 第31-32页 |
(二)部分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形式陈旧单一 | 第32-33页 |
(三)部分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效果不佳 | 第33-35页 |
(四)部分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评价机制不合理 | 第35-36页 |
(五)部分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后备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36-37页 |
三、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7-38页 |
(二)研究生实践育人的教师队伍薄弱 | 第38-39页 |
(三)部分研究生参与积极性不强及实践育人活动自身存在不足 | 第39-41页 |
(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未冲破 | 第41-42页 |
(五)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 第43-54页 |
一、完善组织-导向的领导机制 | 第43-45页 |
(一)将实践育人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 | 第43-44页 |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育人目标 | 第44页 |
(三)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做好宣传工作 | 第44-45页 |
二、架构“五位一体”的实训机制 | 第45-47页 |
(一)研究生(硕、博)中宣团服务队 | 第45页 |
(二)研究生顶岗挂职锻炼 | 第45-46页 |
(三)研究生假期社会实践 | 第46页 |
(四)研究生长效见习实习 | 第46页 |
(五)研究生科技活动月 | 第46-47页 |
三、形成校内-校外联合的协作机制 | 第47-48页 |
(一)建立校内-校外协作 | 第47页 |
(二)明确校内外的任务和分工 | 第47页 |
(三)加强校内外的联合运行 | 第47-48页 |
四、健全多方位的保障机制 | 第48-50页 |
(一)经费保障 | 第48-49页 |
(二)制度保障 | 第49页 |
(三)基地保障 | 第49页 |
(四)激励保障 | 第49-50页 |
(五)实践育人教师队伍保障 | 第50页 |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50-52页 |
(一)评价者多元化 | 第50-51页 |
(二)评价对象多元化 | 第51页 |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 第51页 |
(四)评价内容多元化 | 第51页 |
(五)评价时间多元化 | 第51-52页 |
(六)评价标准多元化 | 第52页 |
六、实行典型试验-三级联动的推广机制 | 第52-54页 |
(一)成果典型试验 | 第52页 |
(二)三级联动推广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