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红黏土强度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红黏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红黏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贵阳红黏土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 第18-43页 |
2.1 取样区的地质概况及取样过程 | 第18-19页 |
2.1.1 取样区的地质概况 | 第18页 |
2.1.2 取样过程 | 第18-19页 |
2.2 贵阳红黏土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第19-23页 |
2.2.1 密度试验 | 第19-20页 |
2.2.2 含水量试验 | 第20页 |
2.2.3 比重试验 | 第20-21页 |
2.2.4 界限含水率试验 | 第21-23页 |
2.2.5 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试验 | 第23页 |
2.3 贵阳红黏土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 第23-30页 |
2.3.1 试验原理 | 第23-24页 |
2.3.2 试样制备 | 第24页 |
2.3.3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4-25页 |
2.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30页 |
2.4 贵阳红黏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研究 | 第30-41页 |
2.4.1 试验原理 | 第30-32页 |
2.4.2 试样制备 | 第32页 |
2.4.3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32-34页 |
2.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2.5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贵阳红黏土修正邓肯-张模型的建立 | 第43-52页 |
3.1 邓肯-张模型 | 第43-46页 |
3.1.1 切线变形模量 | 第43-44页 |
3.1.2 切线泊松比 | 第44-45页 |
3.1.3 体积模量 | 第45-46页 |
3.2 邓肯-张模型修正方法 | 第46-48页 |
3.2.1 原状红黏土的变形机理 | 第46页 |
3.2.2 对邓肯-张模型修正 | 第46-48页 |
3.3 基于贵阳红黏土的修正邓肯-张模型 | 第48-52页 |
3.3.1 修正邓肯-张模型数学表达式 | 第48-51页 |
3.3.2 修正邓肯-张模型改进之处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贵阳红黏土修正邓肯-张模型参数研究 | 第52-63页 |
4.1 抗剪强度参数确定 | 第52-54页 |
4.2 切线弹性模量确定 | 第54-58页 |
4.2.1 初始切线模量 | 第54-55页 |
4.2.2 破坏比Rf | 第55-56页 |
4.2.3 参数K和n | 第56-58页 |
4.3 切线泊松比确定 | 第58-60页 |
4.4 体积模量参数确定 | 第60-63页 |
第五章 贵阳红黏土修正邓肯-张模型数值验证 | 第63-77页 |
5.1 修正邓肯-张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 第63-67页 |
5.1.1 非线性弹性变形阶段 | 第63-64页 |
5.1.2 塑性变形阶段 | 第64-67页 |
5.2 FLAC~(3D)平台二次开发 | 第67-73页 |
5.2.1 邓肯-张模型在FLAC~(3D)平台二次开发的基本步骤 | 第67-69页 |
5.2.2 程序实现 | 第69-73页 |
5.3 数值试验 | 第73-77页 |
5.3.1 标准圆柱试样模型 | 第73-74页 |
5.3.2 命令流文件 | 第74页 |
5.3.3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1 表格 | 第84-89页 |
附录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加过的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