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概述 | 第15-19页 |
一、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 第15-17页 |
(一) 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网络环境下商标权刑法保护的意义 | 第17-19页 |
(一) 填补我国刑事立法的空白 | 第17页 |
(二) 整治o2o市场秩序 | 第17-18页 |
(三) 顺应世界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要求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的类型 | 第19-29页 |
一、网络环境下假冒注册商标犯罪 | 第19-23页 |
(一) 构成主体 | 第19-20页 |
(二) 侵犯客体 | 第20页 |
(三) 主观方面 | 第20-21页 |
(四) 客观方面 | 第21-23页 |
二、网络环境下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 | 第23-24页 |
(一) 构成主体 | 第23页 |
(二) 侵犯客体 | 第23页 |
(三) 主观方面 | 第23页 |
(四) 客观方面 | 第23-24页 |
三、网络环境下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犯罪 | 第24-27页 |
(一) 构成主体 | 第24页 |
(二) 侵犯客体 | 第24页 |
(三) 主观方面 | 第24页 |
(四) 客观方面 | 第24-27页 |
四、网络环境下商标反向假冒犯罪 | 第27-29页 |
(一) 构成主体 | 第27-28页 |
(二) 侵犯客体 | 第28页 |
(三) 主观方面 | 第28页 |
(四) 客观方面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网络环境下我国商标犯罪立法的不足 | 第29-31页 |
一、实体法方面 | 第29-30页 |
(一) 特殊主体未单独规制 | 第29页 |
(二) 客观方面不全面 | 第29-30页 |
(三) “商标”范围过窄 | 第30页 |
(四) 入刑标准单一 | 第30页 |
二、程序法方面 | 第30-31页 |
(一) 刑事司法管辖难以确定 | 第30页 |
(二) 电子证据的取证困难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网络环境下我国商标犯罪立法的完善 | 第31-35页 |
一、实体法的完善 | 第31-33页 |
(一) 扩大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商标”的外延 | 第31页 |
(二) 增设网络环境下商标犯罪的相关罪名 | 第31-32页 |
(三) 以数额、数量、影响范围多重标准入刑 | 第32-33页 |
二、程序法的完善 | 第33-35页 |
(一) 转变诉讼模式 | 第33页 |
(二) 完善电子证据制度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件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