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与工艺研究 | 第9-11页 |
1.1.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9-10页 |
1.1.2 生物除磷机理 | 第10页 |
1.1.3 脱氮除磷率低的原因简析 | 第10-11页 |
1.2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及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传统生物除磷工艺 | 第11-12页 |
1.2.2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研究新方向 | 第12-14页 |
1.2.3 A/O-MBR膜生物反应器 | 第14-15页 |
1.3 生物脱氮外加碳源的发展研究 | 第15-20页 |
1.3.1 投加外碳源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3.2 传统外加碳源分类及不足 | 第16-17页 |
1.3.3 新型碳源 | 第17-19页 |
1.3.4 厌氧发酵中间产物 | 第19-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对象及背景 | 第20-21页 |
1.4.2 国内外厨余垃圾的现状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23-29页 |
2.1 A/O-MBR装置 | 第23-24页 |
2.2 厨余发酵液的制备及其组分介绍 | 第24-25页 |
2.2.1 厨余发酵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2 厨余垃圾的主要组分 | 第2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3.1 水质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2 液相色谱法测乳酸 | 第26页 |
2.3.3 气相色谱法测VFAs | 第26-27页 |
2.3.4 EPS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3.5 污泥反硝化有机物利用率的测定 | 第27页 |
2.3.6 比反硝化速率测定 | 第27-29页 |
3 厨余发酵液制备 | 第29-41页 |
3.1 厨余基质的特性 | 第29-30页 |
3.2 不同PH对发酵中间产物的影响 | 第30-35页 |
3.3 不同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厨余发酵液特性 | 第41-51页 |
4.1 不同发酵阶段厨余发酵液反硝化特性 | 第41-44页 |
4.2 不同C/N条件下厨余发酵液反硝化特性 | 第44-45页 |
4.3 厨余发酵液作为阶段性进水SBR碳源的特性 | 第45-48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3.2 脱氮效果 | 第46页 |
4.3.3 除磷效果 | 第46页 |
4.3.4 周期内脱氮除磷速率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5 厨余发酵液在A/O-MBR中的应用效果 | 第51-63页 |
5.1 厨余发酵液为外碳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51-55页 |
5.1.1 NH4+-N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5.1.2 NO3--N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5.1.3 TN的去除效果 | 第53页 |
5.1.4 PO43--P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5.1.5 污泥中TP的变化 | 第54页 |
5.1.6 脱氮除磷机理解析 | 第54-55页 |
5.2 不同回流比和SRT对A/O-MBR脱氮除磷的影响 | 第55-59页 |
5.2.1 NH4+-N的变化 | 第55-56页 |
5.2.2 NO3--N的变化 | 第56-57页 |
5.2.3 对TN的去除 | 第57页 |
5.2.4 PO43--P去除效果 | 第57-58页 |
5.2.5 污泥中TP变化 | 第58-59页 |
5.3 同步脱氮除磷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