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3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一)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推动 | 第12-14页 |
(二)美国“共同核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 第14-15页 |
(三)我国建立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体系的诉求 | 第15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22页 |
(一)评价、学业评价、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 | 第15-18页 |
(二)体系、学业评价体系、新一代学业评价体系 | 第18-19页 |
(三)课程标准、共同核心州际标准 | 第19-2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一)美国学业评价改革历程的梳理 | 第22-24页 |
(二)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三)美国基于州标准的学业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四)美国基于“共同核心标准”的新一代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28-32页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2-3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34-36页 |
(一)研究的目标 | 第34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34-35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35-36页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 第37-47页 |
一、公共政策过程相关理论 | 第37-44页 |
(一)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 | 第37-38页 |
(二)政策过程阶段论 | 第38-40页 |
(三)多源流分析框架 | 第40-44页 |
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 第44-47页 |
(一)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适用性 | 第44-45页 |
(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 第45-47页 |
第二章 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政策的启动 | 第47-62页 |
一、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政策启动过程中的问题源流 | 第47-53页 |
(一)美国对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反思 | 第47-49页 |
(二)美国学生在国际学业评价中成绩落后 | 第49-53页 |
二、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政策启动过程中的政策源流 | 第53-59页 |
(一)推进新一代评价体系启动的政策共同体 | 第53-57页 |
(二)关于启动的可行方式的讨论 | 第57页 |
(三)可行方式的实践论证——美国“文凭项目”成功的经验 | 第57-59页 |
三、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政治源流 | 第59-62页 |
(一)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59-60页 |
(二)奥巴马政府的财政投入 | 第60-62页 |
第三章 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的研制和内容分析 | 第62-94页 |
一、美国新一代评价方案的设计:“力争上游评价项目” | 第62-69页 |
(一)项目设计主体 | 第62-64页 |
(二)“力争上游评价项目”的总体方案 | 第64-66页 |
(三)“力争上游评价项目”的实施——项目招标 | 第66-69页 |
二、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的研制 | 第69-76页 |
(一)建立多方共同合作的研制组织 | 第69-71页 |
(二)采用“证据中心”和“通用设计”相结合的研制方法 | 第71-73页 |
(三)遵循标准化的研制程序 | 第73-76页 |
三、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内容的分析 | 第76-94页 |
(一)PARCC评价体系的框架性内容 | 第76-83页 |
(二)SBAC评价体系的框架性内容 | 第83-91页 |
(三)PARCC评价体系和SBAC评价体系比较 | 第91-94页 |
第四章 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的采纳 | 第94-106页 |
一、采纳的主体 | 第94-95页 |
二、采纳的范围 | 第95-96页 |
三、影响州是否采纳新一代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 | 第96-97页 |
四、PARCC评价体系的采纳状况——以马萨诸塞州为例 | 第97-101页 |
(一)背景——马萨诸塞州采纳“共同核心标准” | 第97-98页 |
(二)马萨诸塞州采纳PARCC评价体系的过程 | 第98-101页 |
五、SBAC评价体系的采纳状况——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 | 第101-106页 |
(一)背景——加利福尼亚州采纳“共同核心标准” | 第101-102页 |
(二)加利福尼亚州采纳SBAC评价体系的过程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的实施 | 第106-118页 |
一、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实施的概况 | 第106-108页 |
(一)实地测试 | 第106-107页 |
(二)正式实施 | 第107-108页 |
二、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 第108-112页 |
(一)实施主体——以州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 | 第108-110页 |
(二)实施方式 | 第110-112页 |
三、加利福尼亚州实施新一代评价体系的实例分析 | 第112-118页 |
(一)加利福尼亚州实施SBAC评价体系的管理者 | 第112-113页 |
(二)加利福尼亚州SBAC评价体系的测验时间和测验形式 | 第113页 |
(三)2015 年和2016年加利福尼亚州实施SBAC评价体系的状况 | 第113-118页 |
第六章 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与发展动向 | 第118-132页 |
一、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 第118-119页 |
二、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实施的实际效果 | 第119-127页 |
(一)实施取得的成就 | 第119-124页 |
(二)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124-127页 |
三、影响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27-129页 |
(一)政策资源 | 第127页 |
(二)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度 | 第127-128页 |
(三)新一代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缺陷 | 第128-129页 |
四、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实施的最新动向 | 第129-132页 |
(一)将“共同核心标准”测验与“州标准”测验相融合 | 第129-130页 |
(二)州针对“退出评价”运动制定相应政策 | 第130页 |
(三)州暂停使用测验结果进行问责 | 第130-131页 |
(四)两大评价联盟为州实施新一代评价提供多样化选择 | 第131页 |
(五)缩短新一代评价体系的测验时间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政策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132-140页 |
一、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132-137页 |
(一)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 | 第132-133页 |
(二)建立“联邦政府——专业机构——州”共同合作的机制 | 第133页 |
(三)以“共同核心标准”为立足点构建评价体系 | 第133-134页 |
(四)构建多类评价相结合的“平衡性”评价体系 | 第134-135页 |
(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评价资源 | 第135页 |
(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评价的效率与效果 | 第135-136页 |
(七)关注弱势群体,彰显评价的公平性 | 第136-137页 |
二、美国新一代评价体系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137-140页 |
结语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