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AnMBR+FOMBR组合系统处理城市污水膜污染特性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4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概述第16-28页
        1.2.1 AnMBR结构及发展历史第16-19页
        1.2.2 AnMBR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9-22页
        1.2.3 AnMBR膜污染研究状况第22-28页
    1.3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概述第28-38页
        1.3.1 正渗透分类及原理第28-29页
        1.3.2 正渗透驱动液的选择第29-30页
        1.3.3 正渗透工艺的应用第30-32页
        1.3.4 正渗透面临的挑战第32-36页
        1.3.5 正渗透膜污染研究现状第36-38页
    1.4 AnMBR与FOMBR组合存在的关键问题第38页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第38-41页
        1.5.1 课题研究意义第38-39页
        1.5.2 课题来源第39页
        1.5.3 课题研究内容第39-41页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第41-51页
    2.1 实验装置及实验仪器第41-44页
        2.1.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第41-42页
        2.1.2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系统第42-43页
        2.1.3 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第43-44页
    2.2 膜污染物的提取及污染行为分析第44-48页
        2.2.1 溶解态胞外聚合物的提取第44-45页
        2.2.2 结合态胞外聚合物的提取第45页
        2.2.3 有机物分级组分提取第45页
        2.2.4 膜污染过滤实验第45-46页
        2.2.5 膜污染过滤过程模拟及阻力分析第46-47页
        2.2.6 膜污染物表面能的计算第47-48页
    2.3 分析方法第48-51页
        2.3.1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第48-49页
        2.3.2 污泥特性分析方法第49-50页
        2.3.3 污染物表征方法第50-51页
第3章 AnMBR+FOMBR组合系统的运行特征研究第51-68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AnMBR和FOMBR的优化运行第51-54页
        3.2.1 AnMBR运行条件优化第51-53页
        3.2.2 FOMBR运行条件优化第53-54页
    3.3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效果第54-61页
        3.3.1 COD处理效果第54-57页
        3.3.2 氮处理效果第57-58页
        3.3.3 磷处理效果第58-59页
        3.3.4 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第59-60页
        3.3.5 过膜压力变化第60-61页
    3.4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效果第61-65页
        3.4.1 有机物处理效果第61-62页
        3.4.2 氮处理效果第62-63页
        3.4.3 磷处理效果第63-64页
        3.4.4 通量变化第64-65页
    3.5 组合系统污水处理效果分析第65-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组合系统污泥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第68-87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组合系统污泥性质第68-74页
        4.2.1 污泥基本物理性质第68-70页
        4.2.2 活性污泥的粒径分布第70-72页
        4.2.3 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形态第72页
        4.2.4 活性污泥絮体官能团表征第72-74页
    4.3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第74-77页
        4.3.1 微生物多样性第74页
        4.3.2 微生物群落构成第74-77页
    4.4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第77-86页
        4.4.1 微生物多样性第77-78页
        4.4.2 微生物群落构成第78-81页
        4.4.3 微生物种属变化第81-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组合系统中关键膜污染物EPS特征研究第87-105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AnMBR溶解性胞外聚合物特征第87-92页
        5.2.1 S-EPS的浓度第87-89页
        5.2.2 S-EPS的构成第89-90页
        5.2.3 S-EPS的官能团第90-91页
        5.2.4 S-EPS的分子量分布第91-92页
    5.3 AnMBR结合态胞外聚合物特征第92-96页
        5.3.1 B-EPS的浓度第92-93页
        5.3.2 B-EPS的构成第93-95页
        5.3.3 B-EPS的官能团第95页
        5.3.4 B-EPS的分子量分布第95-96页
    5.4 FOMBR膜污染物特征第96-104页
        5.4.1 S-EPS和B-EPS浓度第96-97页
        5.4.2 S-EPS特征分析第97-101页
        5.4.3 B-EPS特征分析第101-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6章 组合系统中EPS膜污染机制解析第105-126页
    6.1 引言第105-106页
    6.2 AnMBR中EPS膜污染过程研究第106-110页
        6.2.1 EPS过滤实验第106-107页
        6.2.2 EPS过滤阻力第107页
        6.2.3 EPS过滤实验模型第107-109页
        6.2.4 EPS膜截留率第109-110页
    6.3 AnMBR中EPS与膜表面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第110-113页
        6.3.1 EPS与膜的表面热力学性质第110-111页
        6.3.2 EPS与膜的相互作用能第111-113页
    6.4 AnMBR中EPS污染层结构研究第113-118页
        6.4.1 EPS污染膜表面形态第113-114页
        6.4.2 EPS污染膜孔隙率第114-115页
        6.4.3 EPS污染层成分第115-118页
    6.5 AnMBR中EPS膜污染影响机理第118-121页
        6.5.1 EPS组成对其膜污染影响第118页
        6.5.2 EPS构成对其膜污染影响第118-120页
        6.5.3 EPS分级组分对其膜污染影响第120-121页
    6.6 FOMBR膜污染形成机制第121-125页
        6.6.1 外部污染形成机制第121-123页
        6.6.2 内部污染形成机制第123-125页
    6.7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结论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个人简历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线网络的AMR数据采集终端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新型深蓝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