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9页 |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对“模糊性”概念的界定 | 第11-18页 |
一、“模糊性”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西方油画作品中的模糊性探源 | 第12-18页 |
第二章 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 第18-36页 |
一、毛焰的艺术历程 | 第18-22页 |
1.儿时的艺术环境 | 第18-19页 |
2.古典情节的沉淀——中央美院第二工作室 | 第19-21页 |
3.朋友的肖像 | 第21页 |
4.托马斯系列 | 第21-22页 |
二、毛焰绘画作品中外在可视的模糊性 | 第22-36页 |
1.模糊的笔触 | 第24-27页 |
2.模糊的色彩 | 第27-31页 |
3.模糊的形象 | 第31-36页 |
3.1 局部的模糊 | 第31-34页 |
3.2 递进的模糊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毛焰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内在精神 | 第36-44页 |
一、模糊与情感发展的关系 | 第36-41页 |
1、模糊与忧郁 | 第36-38页 |
2、模糊与敏感 | 第38-41页 |
二、模糊性特征与中国写意画 | 第41-44页 |
第四章 与其他相似风格的艺术家对比 | 第44-49页 |
一、与何多苓的作品比较 | 第44-46页 |
二、与马琳?杜马斯的作品比较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对毛焰油画艺术的思考 | 第49-52页 |
一、对毛焰模糊性绘画语言中情感诉求的思考 | 第49-50页 |
二、对毛焰模糊性语言探索过程的思考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