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呼和浩特市农民市民化路径研究--以赛罕区“村改居”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言第12-22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5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理论意义第13-14页
        (三)现实意义第14-15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5-17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7-20页
            1、农民市民化的涵义第17-18页
            2、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对象第18-19页
            3、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第19-20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第20-22页
        (一)研究方法第20页
        (一)研究内容第20-21页
        (三)本文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2-32页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第22-26页
        (一)市民的形成第22-23页
        (二)农民与市民第23-24页
            1、身份制度范畴的农民第23-24页
            2、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边缘人”第24页
        (三)农民市民化第24-25页
        (四)农民市民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效应第25-26页
            1、拉动效应第25页
            2、推动效应第25-26页
    二、市民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6-32页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理论第26-28页
            1、人的本质的理论第26-27页
            2、人的发展的理论第27-28页
        (二)制度对人的影响理论第28-29页
        (三)路径依赖理论第29页
        (四)人力资本理论第29-32页
            1、人力资本形成的条件第29-30页
            2、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分析第30-32页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村改居”农民市民化历程—以赛罕区为例第32-42页
    一、赛罕区基本情况概述第32-33页
        (一)赛罕区发展情况简介第32-33页
        (二)赛罕区“村改居”基本情况第33页
    二、城市化:传统村落的终结第33-35页
        (一)维持成本与改制成本第34-35页
        (二)复杂的利益博弈第35页
    三、非农化:传统农民的消失第35-39页
        (一)赛罕区撤村建居现状第35-36页
        (二)传统农民的消失第36-39页
            1、赛罕区城市化进程第36-37页
            2、赛罕区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第37-39页
    四、当前“村改居”后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第39-42页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难题第39-40页
        (二)“转居居民”意识的转变处于过渡期第40-41页
        (三)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陷入“综合能力贫困”的陷阱中第41-42页
第四章 外部“赋能”内部“增能”的市民化路径构建第42-50页
    一、外部“赋能”(外生动力)构成要素第42-43页
        (一)城市化第42页
        (二)工业化第42-43页
        (三)现代化第43页
        (四)产业结构变动第43页
    二、内部“增能”(内生动力)构成要素第43-45页
        (一)“转居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第43-45页
            1、经济预期第43-44页
            2、隐性收益第44-45页
        (二)“转居居民”的素质技能第45页
        (三)“转居居民”人力资本的积累第45页
    三、载体第45-46页
        (一)制度相关概念界定第45-46页
        (二)载体的构成要素第46页
    四、农民市民化路径构建第46-50页
        (一)外部“赋能”要素之间及其与路径目标的关系第46-47页
        (二)内部“增能”要素之间及其与路径目标的关系第47页
        (三)载体与路径目标的关系第47-48页
        (四)市民化路径整体框架构建第48-50页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农民市民化对策建议第50-57页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转居居民”的吸纳能力第50-51页
        (一)发挥呼和浩特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转居居民”的吸纳能力第50页
        (二)培育呼和浩特市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第50-51页
    二、全面提升“转居居民”的人力资本能力第51页
        (一)发展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培训制度第51页
        (二)将培训与就业服务相结合,提高培训效率第51页
    三、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第51-53页
        (一)完善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第52页
        (二)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第52-53页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53页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实现“转居居民”的市民待遇第53-54页
    五、加快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转变第54-57页
        (一)非正式制度建立与市民化的关系第54页
        (二)更新观念,引导“转居居民”融入城市第54-55页
            1、培养“转居居民”的市民意识及归属感第54-55页
            2、树立“转居居民”的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第55页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转居居民”的综合素质第55页
        (三)消除歧视,引导市民接纳“转居居民”第55-57页
            1、加大对“转居居民”贡献的舆论报道第55-56页
            2、加强对“转居居民”的人为关怀第56-57页
第六章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现状
下一篇:企业孵化器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