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特征的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法的综述 | 第11页 |
1.3.3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影响因素的综述 | 第11-12页 |
1.3.4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因的综述 | 第12页 |
1.3.5 关于应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对策的综述 | 第12-14页 |
1.3.6 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理论分析 | 第16-19页 |
2.1 会计舞弊内涵与特征 | 第16页 |
2.1.1 会计舞弊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会计舞弊的特征 | 第16页 |
2.2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类型 | 第16-17页 |
2.2.1 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 | 第17页 |
2.2.2 侵占资产 | 第17页 |
2.3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3.1 舞弊三角理论 | 第17-18页 |
2.3.2 受托责任理论 | 第18页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3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 第19-32页 |
3.1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案例简介 | 第19-22页 |
3.1.1 福建金森所在行业简介 | 第19页 |
3.1.2 福建金森公司简介 | 第19-20页 |
3.1.3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事件描述 | 第20-22页 |
3.2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的层次分析 | 第22-24页 |
3.2.1 管理层舞弊分析 | 第22-23页 |
3.2.2 治理层监管不力分析 | 第23-24页 |
3.3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的成因分析 | 第24-27页 |
3.3.1 获取重组的超额收益 | 第24-25页 |
3.3.2 维护良好的市场形象 | 第25-26页 |
3.3.3 外部审计的监督弱化 | 第26-27页 |
3.4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的手法分析 | 第27-29页 |
3.4.1 虚增营业收入 | 第27-28页 |
3.4.2 虚构重组信息 | 第28-29页 |
3.5 福建金森会计舞弊未被审计人员发现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5.1 会计舞弊的手法较为隐蔽 | 第29页 |
3.5.2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不谨慎 | 第29-30页 |
3.5.3 利安达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准则不严格 | 第30-31页 |
3.5.4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实施不到位 | 第31-32页 |
4 审计对策与启示 | 第32-37页 |
4.1 审计对策 | 第32-35页 |
4.1.1 审计业务流程层面的对策 | 第32-33页 |
4.1.2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面的对策 | 第33-34页 |
4.1.3 行业监管层面的对策 | 第34-35页 |
4.2 启示 | 第35-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