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页 |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 1.4 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 1.4.1 优势视角 | 第16页 |
| 1.4.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 1.4.3“镜中我”理论 | 第17页 |
| 1.5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 1.6.2 实地观察法 | 第18页 |
| 1.6.3 访谈法 | 第18页 |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诊断 | 第19-26页 |
| 2.1 Z村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学习现状 | 第19-20页 |
| 2.2 Z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表现 | 第20-22页 |
| 2.2.1 学习缺乏动力 | 第21页 |
| 2.2.2 学习缺乏兴趣 | 第21页 |
| 2.2.3 学习缺乏正确的方法 | 第21-22页 |
| 2.3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 2.3.1 主观因素 | 第22-23页 |
| 2.3.2 客观因素 | 第23-24页 |
| 2.4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诊断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实践 | 第26-34页 |
| 3.1 案例介绍 | 第26页 |
| 3.2 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 | 第26-28页 |
| 3.3 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 第28-29页 |
| 3.3.1 收集资料 | 第28页 |
| 3.3.2 问题评估 | 第28-29页 |
| 3.4 制定目标与计划 | 第29-30页 |
| 3.5 实施过程 | 第30-33页 |
| 3.5.1 服务模式 | 第30页 |
| 3.5.2 服务实施 | 第30-33页 |
| 3.6 评估与结案 | 第33-34页 |
| 3.6.1 成效评估 | 第33页 |
| 3.6.2 社工自我评估 | 第33页 |
| 3.6.3 结案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实践 | 第34-47页 |
| 4.1 小组筹备 | 第34-37页 |
| 4.1.1 小组基本情况介绍 | 第34-35页 |
| 4.1.2 小组的目的和目标 | 第35-36页 |
| 4.1.3 小组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 第36-37页 |
| 4.2 小组活动实施 | 第37-45页 |
| 4.3 小组工作评估 | 第45-47页 |
| 4.3.1 小组过程互动评估 | 第45-46页 |
| 4.3.2 小组成员自我评价 | 第46页 |
| 4.3.3 小组成员周围人的评价 | 第46页 |
| 4.3.4 社工自我评价及对组员的评价 | 第46页 |
| 4.3.5 小组结束后的跟进工作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47-51页 |
| 5.1 反思 | 第47-48页 |
| 5.1.1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 第47-48页 |
| 5.1.2 社会工作介入的困境与不足 | 第48页 |
| 5.2 建议 | 第48-51页 |
| 5.2.1 关注留守儿童的优势,反对标签化 | 第48-49页 |
| 5.2.2 突出社工在介入中的角色与功能 | 第49页 |
| 5.2.3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