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信用证业务及其操作风险概述 | 第14-25页 |
2.1 信用证业务简介 | 第14-16页 |
2.1.1 信用证的起源及定义 | 第14页 |
2.1.2 信用证的当事人 | 第14-15页 |
2.1.3 信用证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信用证的运作流程 | 第16-19页 |
2.3 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 第19-25页 |
2.3.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第19-20页 |
2.3.2 操作风险的分类 | 第20-22页 |
2.3.3 操作风险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分析 | 第25-30页 |
3.1 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的形成 | 第25-28页 |
3.1.1 内部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 | 第25-26页 |
3.1.2 人员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 | 第26-27页 |
3.1.3 系统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 | 第27页 |
3.1.4 外部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 | 第27-28页 |
3.2 信用证业务的风险种类及操作风险在其中的地位 | 第28-30页 |
第4章 信用证业务具体流程中的操作风险分析 | 第30-39页 |
4.1 银行受理开证申请及开立信用证的操作风险 | 第30-32页 |
4.2 通知行审核通知及议付行议付信用证的操作风险 | 第32-34页 |
4.3 开证行修改信用证及通知行通知信用证修改的操作风险 | 第34-36页 |
4.4 银行受理制单和交单、审单和承付的操作风险 | 第36-39页 |
第5章 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 第39-49页 |
5.1 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和管理流程 | 第39-41页 |
5.2 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 第41-44页 |
5.2.1 第一条防线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 第42-43页 |
5.2.2 第二条防线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 第43-44页 |
5.3 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 第44-47页 |
5.3.1 关键控制标准(Key Control Standard,KCS) | 第44-45页 |
5.3.2 关键控制自我评估(Key Control Self Assessment,KCSA) | 第45-46页 |
5.3.3 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KRI) | 第46页 |
5.3.4 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 第46-47页 |
5.4 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及下属委员会 | 第47-48页 |
5.5 操作风险评级 | 第48-49页 |
第6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9-56页 |
6.1 建立操作风险的自我评估制度 | 第49-51页 |
6.2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制度 | 第51-53页 |
6.3 建立操作风险损失准备金制度 | 第53-54页 |
6.4 建立操作风险奖惩制度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