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生物农药概述 | 第10页 |
2、生防微生物主要种类 | 第10-12页 |
2.1 生防细菌 | 第10-11页 |
2.2 生防真菌 | 第11-12页 |
2.3 生防放线菌 | 第12页 |
3、生防菌生防作用机制 | 第12-17页 |
3.1 营养和空间位点竞争 | 第13页 |
3.2 产生抑菌物质 | 第13-16页 |
3.3 诱导植物抗病性 | 第16-17页 |
4、胶胞炭疽病的防治 | 第17页 |
5、实验目的、内容 | 第17-19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17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拮抗菌CHY抑菌谱的确定及其鉴定 | 第19-2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1.1 材料 | 第19-20页 |
1.2 拮抗菌CHY的抑菌活性 | 第20页 |
1.3 拮抗菌CHY的鉴定 | 第2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1 拮抗菌CHY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20-22页 |
2.2 拮抗菌CHY的鉴定 | 第22-25页 |
3、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拮抗菌CHY产生抑菌物质的研究 | 第26-4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1.1 材料 | 第26页 |
1.2 拮抗菌CHY抑菌活性物初筛 | 第26-27页 |
1.3 拮抗菌CHY胞外抑菌活性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27页 |
1.4 拮抗菌CHY胞外抑菌活性物的稳定性试验 | 第27-28页 |
1.5 拮抗菌CHY脂肽类物质抑菌物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1.6 拮抗菌CHY蛋白类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28-3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2.1 拮抗菌CHY抑菌活性物的初筛 | 第30页 |
2.2 拮抗菌CHY无菌发酵液对枣胶胞炭疽病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30-32页 |
2.3 拮抗菌CHY胞外抑菌活性物的稳定性试验 | 第32页 |
2.4 拮抗菌CHY脂肽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32-37页 |
2.5 拮抗菌CHY抑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7-40页 |
3、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拮抗菌CHY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1-5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菌量与吸光度相关性的测定 | 第41页 |
1.3 最佳碳氮源的筛选 | 第41页 |
1.4 最佳无机盐的筛选 | 第41页 |
1.5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1.6 响应面法优化 | 第42-4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2.1 菌量与吸光度相关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2.2 不同碳氮源对拮抗菌CHY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 无机盐对拮抗菌CHY生长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2.4 发酵条件对拮抗菌CHY生长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 响应面法优化 | 第46-53页 |
3、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拮抗菌CHY对枣胶胞炭疽病的防治 | 第54-6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1.1 材料 | 第54页 |
1.2 拮抗菌CHY对采后枣炭疽病的作用 | 第54页 |
1.3 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 第54-5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2.1 拮抗菌CHY对采后枣胶胞炭疽病的防治作用 | 第55-58页 |
2.2 防御酶活性 | 第58-60页 |
3、小结 | 第60-61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待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