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41页 |
1.1 阿尔兹海默病防治药物简介 | 第10-22页 |
1.1.1 预防药物 | 第10-13页 |
1.1.2 修复线粒体损伤的药物 | 第13-14页 |
1.1.3 调节黄体生成素表达的药物 | 第14-15页 |
1.1.4 以tau蛋白为靶点的药物 | 第15-17页 |
1.1.5 阻止Aβ 蛋白累积与聚集的药物 | 第17-20页 |
1.1.6 针对症状的治疗药物 | 第20-22页 |
1.2 阿尔兹海默病与海马区成体神经发生 | 第22-25页 |
1.2.1 成体神经发生简介 | 第22-24页 |
1.2.2 海马区成体神经发生与阿尔兹海默病的关系 | 第24-25页 |
1.3 促进海马区成体神经发生的药物研究进展 | 第25-40页 |
1.3.1 应用于其他疾病的临床药物 | 第26-29页 |
1.3.2 具有促成体神经发生作用的天然化合物 | 第29-36页 |
1.3.3 具有促成体神经发生作用的合成化合物 | 第36-4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2章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选题设计 | 第41-43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41页 |
2.2 选题设计 | 第41-43页 |
第3章 促成体神经发生化合物的制备 | 第43-57页 |
3.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43-46页 |
3.2 实验分析及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6-47页 |
3.2.1 实验分析 | 第46-47页 |
3.2.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7页 |
3.3 合成路线设计 | 第47-57页 |
3.3.1 Heck偶联反应 | 第48页 |
3.3.2 由脱乙酰或脱甲基反应制得羟基取代的反式二苯乙烯类 | 第48-49页 |
3.3.3 由脱乙酰反应制得羟基取代的反式二苯乙烯类 | 第49页 |
3.3.4 由还原反应制得氨基取代的二苯乙烯类 | 第49-50页 |
3.3.5 由酸酐制得酰胺的衍生物 | 第50-51页 |
3.3.6 由酰氯制得酰胺的衍生物 | 第51页 |
3.3.7 由羧酸制得酰胺的衍生物 | 第51页 |
3.3.8 由甲基化反应制得酰胺衍生物 | 第51-52页 |
3.3.9 Witting反应和Heck反应联合应用 | 第52页 |
3.3.10 由胡椒醛制得乙酰氨基取代的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 第52-53页 |
3.3.11 由碘代硝基苯制得乙酰氨基取代的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 第53页 |
3.3.12 Sonogashira偶联反应 | 第53-54页 |
3.3.13 Sonogashira反应和酰化反应联合应用 | 第54页 |
3.3.14 二苯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54页 |
3.3.15 连接碳链中插入氧原子的二苯乙炔类化合物 | 第54-55页 |
3.3.16 连接碳链中插入羰基的二苯乙烯类化合物(查耳酮) | 第55页 |
3.3.17 二氢异黄酮类化合物 | 第55页 |
3.3.18 将苯环替换为芳香类杂环的化合物 | 第55-57页 |
第4章 化合物的毒性筛选与活性测试 | 第57-60页 |
4.1 化合物毒性筛选 | 第57页 |
4.2 化合物活性测试 | 第57-60页 |
4.2.1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4.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58页 |
4.2.3 实验分组和给药方式 | 第58页 |
4.2.4 鼠脑取材 | 第58-59页 |
4.2.5 Brd U免疫染色方法 | 第59-60页 |
第5章 结果与总结 | 第60-72页 |
5.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60-61页 |
5.2 活性测试结果 | 第61-6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7页 |
5.3.1 细胞毒性分析 | 第64-65页 |
5.3.2 活性分析 | 第65-67页 |
5.4 总结 | 第67-72页 |
5.4.1 在细胞毒性方面的构效关系 | 第67-69页 |
5.4.2 在促神经发生活性方面的构效关系 | 第69-72页 |
第6章 实验部分 | 第72-99页 |
6.1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72-89页 |
6.2 二苯乙炔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 第89-93页 |
6.3 二苯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93-94页 |
6.4 酮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94-97页 |
6.5 杂环化合物的制备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