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人工作负荷的道路交叉口安全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交叉口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基于交通事故统计的直接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间接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1.3 驾驶人工作负荷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9页 |
2.1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2.2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1 按交叉口相交道路几何形状划分 | 第22-23页 |
2.2.2 按交叉口交通管理控制方式划分 | 第23页 |
2.3 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2.3.1 人的因素 | 第23-24页 |
2.3.2 车的因素 | 第24-25页 |
2.3.3 路的因素 | 第25-27页 |
2.3.4 环境的因素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交叉口驾驶人工作负荷试验 | 第29-40页 |
3.1 驾驶人工作负荷 | 第29-33页 |
3.1.1 驾驶人工作负荷的概念 | 第29-30页 |
3.1.2 驾驶人工作负荷的测量方法 | 第30-33页 |
3.2 交叉口环境虚拟仿真驾驶试验平台搭建 | 第33-35页 |
3.2.1 试验平台硬件系统 | 第35页 |
3.2.2 试验平台软件系统 | 第35页 |
3.3 交叉口驾驶人工作负荷试验设计 | 第35-37页 |
3.4 交叉口驾驶人工作负荷试验数据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交叉口驾驶行为及工作负荷分析 | 第40-50页 |
4.1 交叉口驾驶行为分析 | 第40-45页 |
4.1.1 车辆位置分析 | 第40-41页 |
4.1.2 车辆状态分析 | 第41-43页 |
4.1.3 驾驶行为分析 | 第43-45页 |
4.2 交叉口驾驶人工作负荷分析 | 第45-48页 |
4.2.1 不同转向方式的驾驶人工作负荷差异 | 第46-47页 |
4.2.2 不同速度的驾驶人工作负荷差异 | 第47-48页 |
4.3 驾驶人工作负荷与交叉口安全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驾驶人工作负荷的道路交叉口安全评价 | 第50-68页 |
5.1 交叉口安全评价体系建立 | 第50-51页 |
5.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50页 |
5.1.2 交叉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1页 |
5.2 交叉口评价指标的采集与计算 | 第51-56页 |
5.2.1 驾驶人工作负荷准则层指标采集与计算 | 第51-52页 |
5.2.2 交通冲突准则层指标采集与计算 | 第52-54页 |
5.2.3 信号灯准则层指标采集与计算 | 第54-55页 |
5.2.4 交叉口几何设计准则层指标采集与计算 | 第55页 |
5.2.5 交叉口安全设施准则层指标采集与计算 | 第55-56页 |
5.3 交叉口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63页 |
5.3.1 层次分析法 | 第56-59页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9-63页 |
5.4 交叉口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3-65页 |
5.4.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63-64页 |
5.4.2 交叉口安全评价模型 | 第64-65页 |
5.5 实例应用 | 第65-67页 |
5.5.1 数据收集 | 第65-66页 |
5.5.2 安全评价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驾驶人脑力负荷NASA-TLX量表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