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眼科学论文--眼附属器官疾病论文--眼肌疾病与斜视论文

基于眼外肌本构模型的眼球运动建模及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5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眼眶解剖及生理第16-23页
        1.2.1 眼眶解剖第16-17页
        1.2.2 眼外肌解剖及生理第17-19页
        1.2.3 眼外肌Pulley及其他眼眶组织第19-21页
        1.2.4 眼球运动生理第21-23页
    1.3 眼外肌及眼球运动生物力学建模及实验研究现状第23-28页
        1.3.1 眼外肌及眼球运动生物力学建模第23-25页
        1.3.2 眼外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第25-28页
    1.4 眼外肌PULLEY的研究现状第28-29页
    1.5 眼球周围组织的研究现状第29-30页
    1.6 斜视及其手术治疗第30-32页
        1.6.1 斜视第30页
        1.6.2 斜视的治疗第30-31页
        1.6.3 斜视眼外肌手术第31-32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2-35页
第二章 第一眼位神经兴奋水平下人眼外肌收缩本构关系的研究第35-59页
    2.1 提出假设第35页
    2.2 单线模型计算第35-46页
        2.2.1 单线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2.2.2 眼外肌总张应力本构关系第37-39页
        2.2.3 眼外肌总张应力本构关系的验证第39-40页
        2.2.4 眼外肌主动收缩的本构关系第40-42页
        2.2.5 单线模型结果第42-44页
        2.2.6 讨论第44-46页
    2.3 三线模型计算第46-56页
        2.3.1 三线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2.3.2 眼外肌总张应力本构关系第49-50页
        2.3.3 眼外肌主动收缩的本构关系第50-51页
        2.3.4 三线模型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2.3.5 单线和三线模型结果对比与讨论第55-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三章 眼外肌PULLEY对双眼视的生物力学意义第59-69页
    3.1 研究方法第59-62页
        3.1.1 三类模型第59-61页
        3.1.2 坐标转换关系及眼外肌切点的求解第61-62页
        3.1.3 不同方向眼外肌力的计算第62页
    3.2 结果分析第62-65页
        3.2.1 三类模型单眼眼外肌沿y轴方向合力的比较第62-64页
        3.2.2 三类模型双眼眼外肌沿x轴方向合力的比较第64页
        3.2.3 三类模型双眼眼外肌沿y轴方向合力的比较第64-65页
    3.3 讨论第65-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兔眼眶组织对眼球运动阻力的实验研究第69-8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4.1.1 动物与麻醉第69页
        4.1.2 在体拉伸实验及眼球尺寸的测量第69-71页
        4.1.3 统计学分析第7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1-78页
        4.2.1 眼球尺寸第71-72页
        4.2.2 眼眶组织对眼球的阻力第72-77页
        4.2.3 眼眶组织的阻力刚度第77-78页
    4.3 讨论第78-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五章 眼外肌力学本构关系的临床应用第83-97页
    5.1 建立斜视的矫正模型第83-84页
    5.2 斜视的治疗方案第84-86页
        5.2.1 外斜视的治疗方案一第84页
        5.2.2 外斜视的治疗方案二第84-85页
        5.2.3 内斜视的治疗方案一第85-86页
        5.2.4 内斜视的治疗方案二第86页
    5.3 斜视手术矫正量的确定第86-88页
        5.3.1 眼外肌截短量对眼位的矫正量第87页
        5.3.2 眼外肌后退量对眼位的矫正量第87-88页
        5.3.3 计算结果的修正第88页
    5.4 结果第88-95页
        5.4.1 外斜视手术中眼外肌的矫正量第88-91页
        5.4.2 内斜视手术中眼外肌的矫正量第91-93页
        5.4.3 讨论第93-95页
    5.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7-101页
    6.1 全文总结第97-99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99页
    6.3 工作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致谢第109-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13-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
下一篇:金鸡滩煤矿乳化液泵站系统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