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荧光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Hg~(2+)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4页
    1.1 Hg~(2+)对人体与环境的危害第14页
    1.2 Hg~(2+)的检测方法第14-18页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4-15页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第15页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15页
        1.2.4 荧光分析法第15-18页
    1.3 CDs的优势第18-22页
        1.3.1 良好的荧光性质第18-19页
        1.3.2 溶剂中优异的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第19-20页
        1.3.3 荧光稳定性和优异的抗光漂白性第20-21页
        1.3.4 低成本及经济性第21页
        1.3.5 生物相容性好且细胞毒性低第21-22页
    1.4 CDs的制备方法第22-26页
        1.4.1 自上而下方法第22-24页
        1.4.2 自下而上方法第24-26页
    1.5 CDs的修饰第26-29页
        1.5.1 钝化试剂修饰法第27页
        1.5.2 包金属法第27页
        1.5.3 掺杂法第27-29页
    1.6 CDs在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第29-32页
        1.6.1 CDs在Pb~(2+)、Cu~(2+)、Fe~(3+)检测方面的应用第29-30页
        1.6.2 CDs在Hg~(2+)检测方面的应用第30-32页
    1.7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2-35页
        1.7.1 研究目的第32-33页
        1.7.2 研究内容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44页
第二章 以尿素为氮源的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表征第44-66页
    引言第44-45页
    2.1 实验部分第45-48页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45页
        2.1.2 实验设备和仪器第45页
        2.1.3 U-NCDs的制备第45-46页
        2.1.4 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第46-48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8-61页
        2.2.1 优选U-NCDs的合成参数第48-51页
        2.2.2 U-NCDs的结构表征第51-55页
        2.2.3 U-NCDs的荧光性质第55-61页
    2.3 小结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第三章 以氨水为氮源的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表征第66-94页
    引言第66-67页
    3.1 实验部分第67-69页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67页
        3.1.2 实验设备和仪器第67页
        3.1.3 A-NCDs制备的实验步骤第67-69页
        3.1.4 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第69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9-86页
        3.2.1 优选A-NCDs的合成参数第69-71页
        3.2.2 CDs的结构表征第71-76页
        3.2.3 CDs的荧光性质第76-82页
        3.2.4 A-NCDs的形成机理第82-84页
        3.2.5 A-NCDs的荧光稳定性第84-86页
    3.3 小结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第四章 以U-NCDs为探针荧光猝灭检测水中的Hg~(2+)第94-112页
    引言第94-95页
    4.1 实验部分第95-97页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95页
        4.1.2 实验设备和仪器第95-96页
        4.1.3 实验步骤第96-97页
        4.1.4 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第9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97-107页
        4.2.1 U-NCDs检测Hg~(2+)的可行性分析第97-98页
        4.2.2 U-NCDs检测Hg~(2+)的敏感性分析第98-103页
        4.2.3 U-NCDs检测Hg~(2+)的选择性分析第103-105页
        4.2.4 U-NCDs检测真实饮用水样中Hg~(2+)的可行性和敏感性分析第105-107页
    4.3 小结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第五章A-NCDs为荧光“关-开”探针检测水中的Hg~(2+)和L-Cys第112-140页
    引言第112-113页
    5.1 实验部分第113-116页
        5.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113页
        5.1.2 实验设备和仪器第113页
        5.1.3 实验步骤第113-116页
        5.1.4 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第116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16-134页
        5.2.1 A-NCDs检测Hg~(2+)的可行性分析第116-118页
        5.2.2 Hg~(2+)猝灭A-NCDs荧光的猝灭机理第118-121页
        5.2.3 A-NCDs检测Hg~(2+)的敏感性分析第121-125页
        5.2.4 A-NCDs检测Hg~(2+)的选择性分析第125-129页
        5.2.5 A-NCDs检测自来水中Hg~(2+)的可行性和敏感性分析第129-130页
        5.2.6 A-NCDs-Hg~(2+)检测L-Cys的可行性分析第130-131页
        5.2.7 A-NCDs-Hg~(2+)检测L-Cys的敏感性分析第131-133页
        5.2.8 A-NCDs-Hg~(2+)检测L-Cys的选择性分析第133-134页
    5.3 小结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0-144页
    6.1 结论第140-141页
    6.2 创新点第141页
    6.3 展望第141-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700年来我国西北夏季干湿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下一篇:基于卫星观测的闪电和雷暴对ENSO事件的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