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6-11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1.3 基本相互作用 | 第7-8页 |
| 1.4 基本粒子 | 第8-10页 |
| 1.5 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 2 标准模型与超对称模型 | 第11-19页 |
| 2.1 标准模型 | 第11-13页 |
| 2.2 超对称模型 | 第13-19页 |
| 3 B介子衰变 | 第19-22页 |
| 3.1 B介子衰变的分类 | 第19-20页 |
| 3.2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与Wilson系数 | 第20页 |
| 3.3 算符乘积展开 | 第20-22页 |
| 4 B→K~((*))l~+l~-衰变 | 第22-31页 |
| 4.1 有效算符 | 第23-24页 |
| 4.2 计算B→K~((*))l~+l~-过程的矩阵元 | 第24-27页 |
| 4.3 计算B→K~((*))l~+l~-过程的衰变宽度 | 第27-31页 |
| 4.3.1 定义B→K~((*))l~+l~-过程的不变质量谱 | 第28-29页 |
| 4.3.2 定义B→K~((*))l~+l~-过程的前后不对称性 | 第29页 |
| 4.3.3 定义B→K~((*))l~+l~-过程的轻子极化 | 第29-31页 |
| 5 数据分析 | 第31-45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5-46页 |
| 6.1 总结 | 第45页 |
| 6.2 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