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及处理现状 | 第14-18页 |
1.1.1 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 | 第14-15页 |
1.1.2 我国生活垃圾组成成分 | 第15-16页 |
1.1.3 我国及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16-18页 |
1.2 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1.2.1 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方式 | 第18-20页 |
1.2.2 我国及上海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现状 | 第20-21页 |
1.2.3 我国生活垃圾能源化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2.4 生活垃圾能源化技术经济性比较 | 第22-23页 |
1.3 生活垃圾干化脱水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1.3.1 垃圾生物干化概述 | 第24-25页 |
1.3.2 垃圾生物干化工艺 | 第25-26页 |
1.3.3 垃圾生物干化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1.3.4 恶臭排放与控制 | 第28-29页 |
1.4 垃圾衍生燃料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9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9-31页 |
1.5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1页 |
1.5.1 高含水率有机垃圾资源化问题 | 第31页 |
1.5.2 恶臭污染控制问题 | 第31页 |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1-32页 |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垃圾生物干化条件优化试验 | 第34-58页 |
2.1 试验设计与装置 | 第34-35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2.3 试验材料、方法及内容 | 第35-36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2.3.3 试验内容 | 第36页 |
2.4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4.1 垃圾物理组分的测定 | 第36页 |
2.4.2 垃圾含水率测定 | 第36页 |
2.4.3 垃圾pH测定 | 第36页 |
2.4.4 垃圾有机质和可降解有机物(BDM)测定 | 第36-37页 |
2.4.5 恶臭气体测定 | 第37页 |
2.4.6 垃圾热值测定 | 第37页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57页 |
2.5.1 物料碳氮比的确定 | 第37-42页 |
2.5.2 接种外源微生物对垃圾生物干化的影响 | 第42-47页 |
2.5.3 通风量的确定 | 第47-52页 |
2.5.4 混合配料对垃圾生物干化的影响 | 第52-5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干化产物成型制备工艺研究 | 第58-67页 |
3.1 试验内容和试验装置 | 第58-59页 |
3.1.1 试验内容 | 第58页 |
3.1.2 试验装置与材料 | 第58-59页 |
3.2 成型燃料性能指标测定 | 第59页 |
3.2.1 成型密度测定 | 第59页 |
3.2.2 落下强度测定 | 第59页 |
3.2.3 热稳定性测定 | 第59页 |
3.2.4 抗渗水性测定 | 第59页 |
3.2.5 热值测定 | 第59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9-66页 |
3.3.1 单因素试验 | 第59-62页 |
3.3.2 正交试验 | 第62-64页 |
3.3.3 抗水性能试验及改进 | 第64-65页 |
3.3.4 干化产物及成型燃料特性 | 第65-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RDF热重分析及动力学分析 | 第67-85页 |
4.1 热重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67页 |
4.2 试验内容 | 第67页 |
4.3 热重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67-74页 |
4.3.1 典型生活垃圾单组分热重分析 | 第67-70页 |
4.3.2 掺混物和不同掺混比例RDF热重分析 | 第70-74页 |
4.4 单组分和掺混样品燃烧特性分析 | 第74-80页 |
4.4.1 着火特性分析 | 第74-77页 |
4.4.2 混合样品可燃性分析 | 第77-78页 |
4.4.3 混合样品稳燃性分析 | 第78-79页 |
4.4.4 混合样品燃烬特性分析 | 第79-80页 |
4.5 燃烧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80-84页 |
4.5.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4.5.2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81-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86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86页 |
5.3 展望与建议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