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蛋白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学第14-15页
        1.1.1 历史与分类第14页
        1.1.2 生长及生化特性第14-15页
        1.1.3 血清型第15页
    1.2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危害第15-16页
        1.2.1 流行特点第15页
        1.2.2 危害第15-16页
    1.3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第16-18页
        1.3.1 出血性败血症(Haemorrhagic Septicaemia,HS)第16-17页
        1.3.2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胸膜炎)第17页
        1.3.3 禽霍乱(fowL choLera,FC)第17页
        1.3.4 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AR)第17-18页
        1.3.5 其他临床症状第18页
    1.4 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机制第18-19页
    1.5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第19-23页
        1.5.1 荚膜(Capsule,CP)第19-20页
        1.5.2 粘附素(Adhesins)和菌毛(Fimbriae)第20页
        1.5.3 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第20-21页
        1.5.4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MPs)第21-22页
        1.5.5 巴氏杆菌毒素(PMT)第22-23页
    1.6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第23-25页
        1.6.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诊断第23页
        1.6.2 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研究第23-25页
    1.7 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敲除的研究第25-26页
第2章 引言第26-28页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6页
    2.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2.2.1 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体内外表达差异分析第26-27页
        2.2.2 pm0979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第27页
        2.2.3 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致病性研究第27页
    2.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3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基因生物信息学及体内外表达差异分析第28-40页
    3.1 材料第28-30页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工具第28-29页
        3.1.2 菌种第29页
        3.1.3 试验动物第29页
        3.1.4 试剂第29页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9页
        3.1.6 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3.2 方法第30-33页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0页
        3.2.2 DNA模板的提取第30-31页
        3.2.3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第31页
        3.2.4 小鼠肺脏样品的采集第31页
        3.2.5 RNA的提取第31-32页
        3.2.6 cDNA的制备第32-33页
        3.2.7 目的基因体内外相对表达的检测第33页
    3.3 结果第33-38页
        3.3.1 脂蛋白预测结果第33-34页
        3.3.2 跨膜结构域的预测结果第34-35页
        3.3.3 信号肽分析结果第35页
        3.3.4 细胞定位预测结果第35-36页
        3.3.5 同源性分析结果第36页
        3.3.6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第36-37页
        3.3.7 Pm0979基因体内外表达结果第37-38页
    3.4 讨论第38-40页
第4章 pm0979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第40-52页
    4.1 材料第40-41页
        4.1.1 试验动物第40页
        4.1.2 质粒第40页
        4.1.3 主要试剂盒第40页
        4.1.4 酶及主要生物试剂第40页
        4.1.5 主要试剂配制第40-41页
    4.2 方法第41-46页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41页
        4.2.2 模板DNA的提取第41-42页
        4.2.3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纯化第42页
        4.2.4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42-43页
        4.2.5 rPm0979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第43-44页
        4.2.6 可溶蛋白rPM0979的除盐第44页
        4.2.7 抗体水平检测第44-45页
        4.2.8 间接免疫荧光(IFA)第45页
        4.2.9 抗体封闭试验第45-46页
    4.3 结果第46-48页
        4.3.1 可溶蛋白rPM0979的表达及纯化结果第46-47页
        4.3.2 rPM0979定位特征及对PmCQ2粘附的影响第47-48页
    4.4 讨论第48-52页
        4.4.1 可溶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48-49页
        4.4.2 rPM0979定位特征及对PmCQ2的粘附第49-52页
第5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致病性研究第52-72页
    5.1 材料第52-53页
        5.1.1 菌种第52页
        5.1.2 试验动物第52页
        5.1.3 试剂盒第52页
        5.1.4 试剂第52-53页
    5.2 方法第53-59页
        5.2.1 PM0979蛋白诱导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第53页
        5.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53-54页
        5.2.3 质粒PUC19oriKanR的构建第54页
        5.2.4 重组质粒PUC19oriKanR -△0979的构建第54-56页
        5.2.5 PmCQ2菌株感受态的制备第56-57页
        5.2.6 重组质粒PUC19oriKan~R-0979的电转化第57页
        5.2.7 突变株PmCQ2-△0979的筛选第57页
        5.2.8 突变株PmCQ2-△0979的鉴定第57-58页
        5.2.9 突变株PmCQ2-△0979的生物学试验第58页
        5.2.10 突变株PmCQ2-△0979的生物膜试验第58-59页
        5.2.11 突变株PmCQ2-△0979小鼠攻毒试验第59页
        5.2.12 突变株PmCQ2-△0979诱导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第59页
    5.3 结果第59-67页
        5.3.1 可溶蛋白rPM0979诱导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结果第59-60页
        5.3.2 Pm0979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扩增结果第60-61页
        5.3.3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第61页
        5.3.4 突变株PmCQ2-△0979的鉴定结果第61-63页
        5.3.5 突变株PmCQ2-△0979遗传稳定性鉴定结果第63-64页
        5.3.6 突变株PmCQ2-△0979生化特性结果第64页
        5.3.7 突变株PmCQ2-△0979体外生长特性结果第64-65页
        5.3.8 突变株PmCQ2-△0979生物膜测定结果第65-66页
        5.3.9 突变株PmCQ2-△0979小鼠攻毒试验结果第66页
        5.3.10 突变株PmCQ2-△0979诱导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结果第66-67页
    5.4 讨论第67-72页
第6章 结论第72-74页
    6.1 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体内外表达差异分析第72页
    6.2 Pm0979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第72页
    6.3 多杀性巴氏杆菌PM0979致病性研究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HEC O157:H7部分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皮寒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抑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