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内容安排 | 第12页 |
三、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模式和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创新点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析 | 第17-24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发展趋势等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管理模式和发展前景等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三、评析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 | 第24-52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24-40页 |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 | 第24-37页 |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 | 第37-40页 |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中的主要模式 | 第40-49页 |
(一)第三方支付 | 第40-42页 |
(二)P2P网络借贷 | 第42-45页 |
(三)“众筹”模式 | 第45-47页 |
(四)大数据金融 | 第47-48页 |
(五)信息化金融机构 | 第48-49页 |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49-50页 |
(一)大数据技术应用广泛 | 第49页 |
(二)两低一高的特征明显 | 第49-50页 |
(三)与传统金融相辅相成 | 第50页 |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50-52页 |
(一)未来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 第50-51页 |
(二)涉及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 第51页 |
(三)鼓励发展与加强监管并存 | 第51-52页 |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 第52-63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一般性风险 | 第52-56页 |
(一)与传统金融业相似的风险 | 第52-54页 |
(二)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 | 第54-56页 |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 第56-57页 |
(一)技术安全风险的特殊性 | 第56页 |
(二)法律政策风险的特殊性 | 第56-57页 |
三、分模式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 第57-63页 |
(一)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 | 第57-58页 |
(二)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分析 | 第58-59页 |
(三)“众筹”模式的风险分析 | 第59-60页 |
(四)大数据金融模式风险分析 | 第60-61页 |
(五)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 第63-71页 |
一、典型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概述 | 第63-64页 |
(一)美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 第63页 |
(二)欧盟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 第63-64页 |
(三)其他国家(地区)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 第64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方法总结 | 第64-66页 |
(一)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 | 第64-65页 |
(二)信用风险控制方法 | 第65-66页 |
三、对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 第66-71页 |
(一)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 第66-67页 |
(二)把握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 | 第67-68页 |
(三)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建设 | 第68-69页 |
(四)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形成 | 第69-70页 |
(五)健全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 第70-71页 |
第六节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