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磷肥施用与环境安全 | 第13页 |
1.2 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积累状况 | 第13-14页 |
1.3 磷素进入水体的途径 | 第14-15页 |
1.3.1 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 第14页 |
1.3.2 淋溶排水 | 第14-15页 |
1.4 磷素淋溶评价方法 | 第15页 |
1.5 土壤磷素淋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6 农田磷素农学阈值研究 | 第16-18页 |
1.6.1 磷肥的产量效应 | 第16-17页 |
1.6.2 农学阈值的计算 | 第17页 |
1.6.3 影响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的因素 | 第17-18页 |
1.7 环境阈值和农学阈值的关系 | 第18页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1.1 塿土区作物和土壤淋溶磷临界值研究及推荐施磷建议 | 第20页 |
2.1.2 土壤磷素环境学淋溶阈值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 | 第20页 |
2.1.3 土壤作物高产的农学阈值研究 | 第20页 |
2.1.4 基于土壤磷农学阈值和环境阈值的不同类型土壤施磷建议 | 第20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塿土区作物和土壤淋溶磷临界值研究及推荐施磷建议 | 第22-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3.1.3 土壤取样 | 第23页 |
3.1.4 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1.5 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2.1 速效磷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 第24页 |
3.2.2 全磷和有效磷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3 有效磷与CaCl2-P的关系 | 第25-26页 |
3.3 讨论 | 第26-28页 |
3.3.1 作物高产的土壤有效磷临界值 | 第26页 |
3.3.2 塿土的磷淋溶临界值 | 第26-27页 |
3.3.3 塿土区推荐施磷建议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土壤磷素淋失阈值研究 | 第30-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4.1.1 土壤 | 第30页 |
4.1.2 淋失阈值测定 | 第30页 |
4.1.3 相关理化性质测定 | 第30-31页 |
4.1.4 数据计算和处理方法 | 第31-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4.2.1 磷素淋失阈值 | 第34-35页 |
4.2.2 供试土壤相关理化性质及之间的关系 | 第35-38页 |
4.2.3 土壤磷素淋失阈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38-41页 |
4.3 讨论 | 第41-43页 |
4.3.1 土壤P淋失阈值 | 第41页 |
4.3.2 土壤性质对磷素淋失阈值的影响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壤冬小麦夏玉米农学阈值研究 | 第44-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5.1.3 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的计算 | 第44-4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5.2.1 土壤肥力状况 | 第45-46页 |
5.2.2 土壤有效磷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 | 第46-47页 |
5.2.3 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夏玉米产量的关系 | 第47-49页 |
5.3 讨论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不同类型土壤施磷建议 | 第51-5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6.2 结果和分析 | 第51-54页 |
6.2.1 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与环境阈值 | 第51-52页 |
6.2.2 不同类型土壤推荐施磷建议 | 第52-54页 |
6.3 讨论 | 第54-56页 |
6.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58页 |
7.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