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0-5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0-3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20-2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22-25页 |
1.1.3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第25-3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32-49页 |
1.2.1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功能和发展途径研究 | 第32-37页 |
1.2.2 高校学科建设评估研究 | 第37-38页 |
1.2.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第38-47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47-49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49-50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49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49-50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和不足 | 第50-53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1.4.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 第51-53页 |
第2章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3-67页 |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53-55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55-56页 |
2.3 战略管理理论 | 第56-61页 |
2.4 公共财政理论 | 第61-62页 |
2.5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第62-67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第67-83页 |
3.1 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情况 | 第67-70页 |
3.2 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 第70-80页 |
3.3 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问题总结 | 第80-83页 |
第4章 国外实践与借鉴 | 第83-99页 |
4.1 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 | 第83-92页 |
4.2 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比较分析 | 第92-95页 |
4.3 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经验启示和借鉴 | 第95-9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一) | 第99-106页 |
5.1 基本理念 | 第99-101页 |
5.1.1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理念 | 第99-100页 |
5.1.2 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 | 第100页 |
5.1.3 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 | 第100-101页 |
5.1.4 委托代理理念 | 第101页 |
5.1.5 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理念 | 第101页 |
5.2 基本原则 | 第101-106页 |
5.2.1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 第102-103页 |
5.2.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 第103页 |
5.2.3 注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103页 |
5.2.4 明确高校学科建设异质性的原则 | 第103-104页 |
5.2.5 遵循绩效评价的“3E”原则 | 第104-106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二) | 第106-135页 |
6.1 绩效管理体制的构建 | 第106-107页 |
6.1.1 规范的财政资金预算编制 | 第106页 |
6.1.2 常态的预算执行环节绩效考核 | 第106-107页 |
6.1.3 科学的预算绩效监督问责 | 第107页 |
6.2 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 | 第107-111页 |
6.2.1 制度机制 | 第107-108页 |
6.2.2 组织机制 | 第108-110页 |
6.2.3 运行机制 | 第110-111页 |
6.3 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 第111-118页 |
6.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11-113页 |
6.3.2 指标选取的标准 | 第113页 |
6.3.3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3-118页 |
6.4 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确定 | 第118-131页 |
6.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118-120页 |
6.4.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120-122页 |
6.4.3 案例分析——以吉林省地方重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建设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为例 | 第122-131页 |
6.5 配套措施的建设 | 第131-135页 |
6.5.1 提高工作绩效意识 | 第131页 |
6.5.2 推动高校财政实行中期预算管理 | 第131-132页 |
6.5.3 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 第132页 |
6.5.4 建立并完善基础数据库 | 第132-133页 |
6.5.5 建立并完善专家学者库 | 第133页 |
6.5.6 绩效评价结果的适度公开和有效应用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