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保守国家秘密的基本问题 | 第13-22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的关系 | 第13-17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 | 第13-14页 |
(二) 信息公开的例外 | 第14-15页 |
(三) 保守国家秘密 | 第15-16页 |
(四) 小结 | 第16-17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的中国语境 | 第17-22页 |
(一) 我国公开与保密的现状 | 第17-19页 |
(二) 根深蒂固的保密习惯 | 第19-20页 |
(三) 《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修订过程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对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制度的评析 | 第22-37页 |
一、国家秘密的概念和定密标准 | 第22-25页 |
(一) 国家秘密的概念 | 第22-23页 |
(二) 国家秘密的定密标准 | 第23-25页 |
二、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 第25-29页 |
(一) 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和密级 | 第25-27页 |
(二) 国家秘密的具体范围和密级 | 第27-29页 |
三、定密主体及其权限 | 第29-31页 |
(一) 原《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缺陷 | 第29-30页 |
(二) 新《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改进与遗憾 | 第30-31页 |
四、国家秘密的定密程序 | 第31-33页 |
(一) 原《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缺陷 | 第31-32页 |
(二) 新《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改进与遗憾 | 第32-33页 |
五、国家秘密的变更和解密制度 | 第33-34页 |
(一) 原《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缺陷 | 第33-34页 |
(二) 新《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改进与遗憾 | 第34页 |
六、保密争议解决机制 | 第34-37页 |
(一) 内部争议解决机制 | 第35页 |
(二) 外部争议解决机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域外保守国家秘密制度的经验 | 第37-45页 |
一、国家秘密的概念和定密标准 | 第37-39页 |
(一) 域外规定 | 第37-39页 |
(二) 比较小结 | 第39页 |
二、定密主体及其权限 | 第39-40页 |
(一) 域外规定 | 第39-40页 |
(二) 比较小结 | 第40页 |
三、国家秘密的范围 | 第40-41页 |
(一) 域外规定 | 第40-41页 |
(二) 比较小结 | 第41页 |
四、国家秘密变更制度之延长保密期限 | 第41-42页 |
(一) 域外规定 | 第41-42页 |
(二) 比较小结 | 第42页 |
五、国家秘密的解密制度 | 第42-43页 |
(一) 域外规定 | 第42-43页 |
(二) 比较小结 | 第43页 |
六、保密争议处理 | 第43-45页 |
(一) 域外规定 | 第43-44页 |
(二) 比较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思考 | 第45-53页 |
一、对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制度再完善的整体思考 | 第45-46页 |
(一) 对保守国家秘密制度的定位 | 第45页 |
(二) 明确“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 第45-46页 |
二、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制度的具体完善 | 第46-53页 |
(一) 国家秘密的定密标准 | 第46-48页 |
(二) 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 第48-49页 |
(三) 定密主体及其权限 | 第49页 |
(四) 国家秘密的程序性规定和变更、解密制度 | 第49-50页 |
(五) 保密争议解决机制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