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8-34页 |
1.1 光学元件损伤检测的背景及意义 | 第18-23页 |
1.1.1 国内外大型高功率激光器 | 第18-20页 |
1.1.2 光学元件损伤的机理 | 第20页 |
1.1.3 光学元件损伤检测方式与策略 | 第20-21页 |
1.1.4 光学元件损伤离线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1.2 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方法 | 第24-31页 |
1.3.1 光场相机简介 | 第25-28页 |
1.3.2 光场相机深度估计的原理 | 第28-30页 |
1.3.3 光场相机与在线损伤检测的关系 | 第30-31页 |
1.4 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所面临的问题 | 第31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2 光场相机成像模型与参数设计 | 第34-64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几何光学下光场相机的成像模型 | 第34-47页 |
2.2.1 光场相机的成像模式 | 第36-37页 |
2.2.3 视场范围 | 第37-38页 |
2.2.4 目标物与光场相机之间距离 | 第38-41页 |
2.2.5 空间分辨率 | 第41-42页 |
2.2.6 深度分辨率 | 第42-43页 |
2.2.7 景深及景深拓展 | 第43-47页 |
2.3 基于几何光学的光场相机成像分析 | 第47-50页 |
2.4 基于波动光学的光场相机成像分析 | 第50-62页 |
2.4.1 薄透镜对光波场的复振幅变换特性 | 第50-51页 |
2.4.2 衍射的角谱理论 | 第51-53页 |
2.4.3 光场相机对光波场的复振幅调制特性 | 第53-55页 |
2.4.4 光场相机对光波场变换特性的数值化分析 | 第55-57页 |
2.4.5 光场相机深度估计的波动光学描述 | 第57-58页 |
2.4.6 光场相机成像的仿真图样 | 第58-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3 光场相机的自动化标定方法 | 第64-82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光场相机的标定方法 | 第65-73页 |
3.2.1 光场相机标定所解决的问题 | 第65-66页 |
3.2.2 Raytrix商用光场相机的标定思路 | 第66-69页 |
3.2.3 基于局部最大值的标定方法 | 第69-70页 |
3.2.4 基于图像傅里叶变换的标定方法 | 第70-73页 |
3.3 光场相机的自动化标定方法 | 第73-79页 |
3.3.1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子图像获取 | 第73-75页 |
3.3.1.1 图像中像素的连通性 | 第74页 |
3.3.1.2 图像连通区域的搜索与计数 | 第74-75页 |
3.3.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光场相机子图像定位 | 第75-76页 |
3.3.3 连通区域中心重排 | 第76-77页 |
3.3.4 与其他标定方法的效果对比 | 第77-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4 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方法的实验 | 第82-96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基于商用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实验 | 第82-84页 |
4.3 光场相机实验样机的搭建与深度估计 | 第84-90页 |
4.3.1 光场相机实验样机参数的选定 | 第84-86页 |
4.3.2 光场相机实验样机的标定 | 第86-87页 |
4.3.3 光场相机自然场景下的深度估计 | 第87-90页 |
4.4 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在线损伤检测的原理验证实验 | 第90-95页 |
4.4.1 模拟光学系统 | 第90-92页 |
4.4.2 离线损伤检测 | 第92页 |
4.4.3 基于光场相机在线损伤检测的结果 | 第92-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5.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96-97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97-98页 |
5.3 现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