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朝鲜族乡土建筑空间文化符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0-12页 |
1.4.1 乡土建筑空间文化符号 | 第10-11页 |
1.4.2 提取 | 第11-12页 |
第2章 吉林乡土建筑中的“空间” | 第12-18页 |
2.1 吉林省地区的自然背景 | 第12-13页 |
2.1.1 气候因素 | 第12页 |
2.1.2 地理因素 | 第12-13页 |
2.2 文化背景 | 第13-15页 |
2.2.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3-14页 |
2.2.2 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关联 | 第14-15页 |
2.3 乡土建筑空间形态总体特征 | 第15-18页 |
2.3.1 内部空间 | 第15-16页 |
2.3.2 外部空间 | 第16-18页 |
第3章 吉林朝鲜族乡土建筑空间文化符号及其功能 | 第18-29页 |
3.1 文化符号意义的吉林乡土建筑空间 | 第18页 |
3.2 基本功能生成元素 | 第18-22页 |
3.2.1 住宅空间 | 第18-20页 |
3.2.2 非居住空间 | 第20-21页 |
3.2.3 交通空间 | 第21-22页 |
3.3 建筑中的装饰元素 | 第22-24页 |
3.3.1 建筑外部构件装饰 | 第22-23页 |
3.3.2 外墙装饰 | 第23-24页 |
3.4 公共建筑的社会功能 | 第24-29页 |
3.4.1 堂 | 第24-25页 |
3.4.2 广场 | 第25-26页 |
3.4.3 道路 | 第26-27页 |
3.4.4 牌坊 | 第27-28页 |
3.4.5 长丞 | 第28-29页 |
第4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下的吉林朝鲜族乡土建筑空间 | 第29-34页 |
4.1 汉文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4.2 满文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4.3 蒙文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5章 乡土建筑空间文化符号保护及再利用 | 第34-42页 |
5.1 吉林乡土文化保护 | 第34-36页 |
5.2 吉林乡土建筑空间文化符号的再利用 | 第36-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