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物流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物流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物流金融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供应链的含义 | 第16页 |
2.1.2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 第16-17页 |
2.1.3 物流金融的含义 | 第17页 |
2.2 物流金融的模式 | 第17-21页 |
2.2.1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 | 第17-19页 |
2.2.2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 第19-20页 |
2.2.3 订单融资业务 | 第20-21页 |
2.3 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供应链金融理论 | 第21-22页 |
2.3.2 物流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3.3 涉农贷款理论 | 第23页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吉林省农村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 第24-32页 |
3.1 吉林省农村物流金融支撑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1.1 经济环境现状 | 第24-25页 |
3.1.2 法制环境现状 | 第25页 |
3.1.3 信用环境现状 | 第25-26页 |
3.1.4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26页 |
3.1.5 政府服务环境现状 | 第26-27页 |
3.2 吉林省农村物流金融市场主体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2.1 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2 物流业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3 吉林省农村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 第29-32页 |
3.3.1 存货质押模式 | 第29-30页 |
3.3.2 仓单质押模式 | 第30页 |
3.3.3 保兑仓模式 | 第30-32页 |
第4章 吉林省农村物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2-41页 |
4.1 农村物流金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4.1.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 第32-33页 |
4.1.2 法制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法律意识单薄 | 第33-34页 |
4.1.3 农村信用环境缺失 | 第34-35页 |
4.1.4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落后 | 第35页 |
4.1.5 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支持 | 第35-36页 |
4.2 农村物流金融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2.1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产品单一 | 第36-38页 |
4.2.2 农村物流业发展滞后 | 第38页 |
4.3 物流金融业务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 第38-41页 |
4.3.1 普及难度大 | 第38页 |
4.3.2 经营风险大 | 第38-41页 |
第5章 推动吉林省农村物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41-45页 |
5.1 夯实农村法律制度建设 | 第41页 |
5.2 建立健全农村物流金融的诚信体系 | 第41-42页 |
5.3 加快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42页 |
5.4 政府部门互动积极,合力促进物流金融发展 | 第42-43页 |
5.5 金融机构强化物流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能力 | 第43页 |
5.5.1 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 第43页 |
5.5.2 强化物流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 | 第43页 |
5.5.3 不断强化物流金融风险控制能力 | 第43页 |
5.6 物流企业要积极推进农村物流发展 | 第43-44页 |
5.7 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要协同发展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