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内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概述及其培养原则 | 第19-24页 |
2.1 大学生创新素质概述 | 第19-21页 |
2.1.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 | 第20-21页 |
2.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原则 | 第21-24页 |
2.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1页 |
2.2.2 激励性原则 | 第21-22页 |
2.2.3 探索性原则 | 第22页 |
2.2.4 活动性原则 | 第22-24页 |
第3章 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 第24-30页 |
3.1 校园文化概述 | 第24-25页 |
3.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第24页 |
3.1.2 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4-25页 |
3.2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 第25-27页 |
3.2.1 引导作用 | 第25页 |
3.2.2 保障作用 | 第25-26页 |
3.2.3 规范作用 | 第26页 |
3.2.4 激励作用 | 第26-27页 |
3.3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机制 | 第27-30页 |
3.3.1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 | 第27-28页 |
3.3.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机制 | 第28-30页 |
第4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 第30-41页 |
4.1 调查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1页 |
4.3.1 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导向不强 | 第36-37页 |
4.3.2 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条件不足 | 第37-38页 |
4.3.3 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保障不全 | 第38-39页 |
4.3.4 校园行为文化的创新载体不多 | 第39-41页 |
第5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 | 第41-50页 |
5.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为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导向 | 第41-44页 |
5.1.1 凝练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 第41-42页 |
5.1.2 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 | 第42-43页 |
5.1.3 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潜能 | 第43-44页 |
5.2 完善物质文化建设,为创新素质培养创造条件 | 第44-45页 |
5.2.1 美化校园环境,体现大学创新理念 | 第44-45页 |
5.2.2 健全教学设施,提升教学质量 | 第45页 |
5.2.3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拓宽创新视野 | 第45页 |
5.3 健全制度文化建设,为创新素质培养构筑平台 | 第45-48页 |
5.3.1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 第45-46页 |
5.3.2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第46-47页 |
5.3.3 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47页 |
5.3.4 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5.4 丰富行为文化建设,为创新素质培养拓宽渠道 | 第48-50页 |
5.4.1 加强创新科技类社团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 第48页 |
5.4.2 开展各类创新竞赛活动,丰富大学生创新活动内容 | 第48-49页 |
5.4.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第49-5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