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轮胎溅水问题分析及翻边挡水作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飞机轮胎溅水分析模型建立 | 第16-26页 |
2.1 轮胎模型 | 第16-19页 |
2.2 水体模型 | 第19-22页 |
2.2.1 模拟方法选择 | 第19-20页 |
2.2.2 模型参数 | 第20-22页 |
2.3 地面模型 | 第22页 |
2.4 接触定义 | 第22-23页 |
2.4.1 轮胎内部接触 | 第22页 |
2.4.2 轮胎与地面接触 | 第22-23页 |
2.4.3 水体与其它部分接触 | 第23页 |
2.5 约束条件 | 第23页 |
2.6 施加载荷 | 第23-24页 |
2.7 施加速度 | 第24页 |
2.8 其他参数 | 第24-26页 |
2.8.1 总计算时间 | 第24-25页 |
2.8.2 计算时间步长 | 第25页 |
2.8.3 输出时间步长设置 | 第25页 |
2.8.4 SPH粒子激活时间设置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溅水形态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3.1 起溅点位置定义 | 第26-27页 |
3.2 正视溅水角 | 第27页 |
3.3 侧视溅水角度 | 第27-28页 |
3.4 俯视溅水角度 | 第28页 |
3.5 重力修正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相关参数影响分析及结果验证 | 第30-44页 |
4.1 轮胎模型分析 | 第30-31页 |
4.1.1 轮胎中心填充体材料参数选择 | 第31页 |
4.1.2 橡胶层参数选择 | 第31页 |
4.2 水体模型分析 | 第31-38页 |
4.2.1 水体体积简化 | 第31-34页 |
4.2.2 水粒子各方向间距影响分析 | 第34-36页 |
4.2.3 SPH粒子光滑长度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4.3 加载位移分析 | 第38-39页 |
4.3.1 位移加载所需时间分析 | 第38页 |
4.3.2 位移大小分析 | 第38-39页 |
4.4 有无重力对溅水形态影响 | 第39-40页 |
4.4.1 带重力加载计算 | 第39页 |
4.4.2 无重力加载计算 | 第39-40页 |
4.5 计算模型验证 | 第40-43页 |
4.5.1 静载验证 | 第40-41页 |
4.5.2 动载验证 | 第41-42页 |
4.5.3 小结 | 第42-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溅水形态变化规律分析 | 第44-52页 |
5.1 无翻边侧溅水形态变化规律分析 | 第44-46页 |
5.1.1 滑跑速度对溅水形态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2 水深对溅水形态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 不同翻边对轮胎溅水形态的影响 | 第46-51页 |
5.2.1 A翻边轮胎的溅水形态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5.2.2 改进后翻边轮胎的溅水形态计算结果 | 第47-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翻边作用机理分析 | 第52-68页 |
6.1 溅水区域的划分 | 第52-53页 |
6.2 水粒子起溅速度变化规律分析 | 第53-55页 |
6.2.1 滑跑速度和水深的影响 | 第53页 |
6.2.2 侧向水粒子的起溅速度分析 | 第53-55页 |
6.3 翻边挡水机理分析 | 第55-66页 |
6.3.1 A翻边挡水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6.3.2 B翻边挡水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6.3.3 A和B翻边对比 | 第59-62页 |
6.3.4 不同滑跑速度翻边作用效果分析 | 第62-6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