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染料废水的基本情况 | 第13-18页 |
1.1.1 染料废水的产生和危害 | 第13-14页 |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4页 |
1.1.3 染料废水常用的处理工艺 | 第14-18页 |
1.2 城市污泥概述 | 第18-19页 |
1.2.1 污泥的产生和危害 | 第18页 |
1.2.2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 第18-19页 |
1.3 水热碳化法概述 | 第19-25页 |
1.3.1 水热碳化法的定义和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水热碳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3.3 水热碳化技术在生物质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4 水热碳化材料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2.1 生物污泥的准备 | 第27页 |
2.2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7-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3 水热实验设备的介绍 | 第28-29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2.4.1 刚果红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2 物性分析方法介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污泥生物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 第32-46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污泥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3.1.2 污泥生物炭对刚果红的吸附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2 水热温度对污泥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3-37页 |
3.2.1 水热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水热温度对污泥生物炭物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 水热时间对污泥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7-41页 |
3.3.1 水热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水热时间对污泥生物炭物性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 水热pH对污泥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1-44页 |
3.4.1 水热pH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水热pH污泥生物炭物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3.5 污泥固体填充质量对生物炭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4-45页 |
3.5.1 污泥固体填充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5.2 污泥生物炭的XRD分析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污泥生物炭/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 第46-63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1.1 钴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6页 |
4.1.2 污泥生物炭/钴的制备方法 | 第46-47页 |
4.1.3 刚果红吸附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2 刚果红脱色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1页 |
4.2.1 钴材料的掺杂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复合材料投加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页 |
4.2.3 温度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4 溶液pH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5 染料配水溶剂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复合材料的再生和重复利用 | 第51-52页 |
4.4 污泥生物炭/钴的物性分析 | 第52-56页 |
4.4.1 XRD分析 | 第52页 |
4.4.2 XPS分析 | 第52-53页 |
4.4.3 SEM分析 | 第53-54页 |
4.4.4 BET分析 | 第54-55页 |
4.4.5 VSM分析 | 第55页 |
4.4.6 TG-DTG分析 | 第55-56页 |
4.5 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分析 | 第56-61页 |
4.5.1 吸附动力学 | 第56-59页 |
4.5.2 吸附等温线 | 第59-61页 |
4.6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污泥生物炭/钴/铁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 | 第63-74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5.1.1 污泥生物炭/钴/铁的制备方法 | 第63-64页 |
5.1.2 污泥生物炭/钴/铁对刚果红的降解实验方法 | 第64页 |
5.2 刚果红脱色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4-67页 |
5.2.1 不同铁离子掺杂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2 材料投加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3 双氧水投加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6页 |
5.2.4 pH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 复合材料的再生使用 | 第67-68页 |
5.4 污泥生物炭/钴/铁的物性分析 | 第68-71页 |
5.4.1 XRD分析 | 第68-69页 |
5.4.2 SEM分析 | 第69-70页 |
5.4.3 VSM分析 | 第70页 |
5.4.4 XPS分析 | 第70-71页 |
5.5 协同去除机理研究 | 第71-73页 |
5.5.1 正丁醇的存在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5.5.2 刚果红溶液反应前后TOC的测定 | 第72-73页 |
5.6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6页 |
6.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