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导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 第13-15页 |
1.3 粮食储备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3.1 粮食储备的概念 | 第15-16页 |
1.3.2 粮食安全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3 粮食储备安全的概念 | 第17页 |
1.3.4 宏观调控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2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变迁 | 第21-33页 |
2.1 粮食储备管理的历史发展 | 第21-25页 |
2.1.1 古代粮食储备制度 | 第21-22页 |
2.1.2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储备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2.2 中央粮食储备管理体系简介 | 第25-27页 |
2.3 粮食储备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因素 | 第27-28页 |
2.4 当前中央垂直粮食储备库管理概况 | 第28-29页 |
2.5 当前地方粮食储备库的角色定位及功能 | 第29-30页 |
2.5.1 地方粮食储备库的形成 | 第29页 |
2.5.2 地方粮食储备库的角色定位 | 第29页 |
2.5.3 地方粮食储备库的功能 | 第29-30页 |
2.6 中央垂直粮食储备库现行管理对地方粮食储备的影响 | 第30-33页 |
2.6.1 高度重视地方储备粮的计划管理 | 第30页 |
2.6.2 通过代储模式进行地方粮食储备管理 | 第30-31页 |
2.6.3 强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职责 | 第31-33页 |
3 曹县地方粮食储备库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3.1 曹县地方粮食储备库概况 | 第33页 |
3.2 曹县地方粮食储备库管理现状 | 第33-34页 |
3.2.1 粮食储备规模实物尚未落实到位 | 第33-34页 |
3.2.2 粮食储备计划管理基本有序 | 第34页 |
3.2.3 粮食储备仓储管理逐步规范 | 第34页 |
3.3 曹县地方粮食储备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3.1 储备布局和规模有待完善 | 第34页 |
3.3.2 储备粮调控机制不够健全 | 第34-35页 |
3.3.3 储备粮轮换经营风险保障不够 | 第35页 |
3.3.4 粮食仓储建设发展滞后 | 第35页 |
3.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3.4.1 政府认知偏差 | 第35-36页 |
3.4.2 市场与政府关系不清 | 第36页 |
3.4.3 地方财力限制 | 第36-38页 |
4 曹县推进地方储备粮管理改革的措施 | 第38-40页 |
4.1 改革的目标定位 | 第38页 |
4.2 建立全方位的制度管理体系 | 第38-39页 |
4.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第39页 |
4.4 探索绩效与薪酬管理创新 | 第39-40页 |
5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以保障粮食储备安全的建议或对策 | 第40-47页 |
5.1 建设粮食经营性保障机制 | 第40-42页 |
5.1.1 重视粮食市场形势分析 | 第40页 |
5.1.2 明确储备粮管理目标,合理增加曹县地方粮食储备规模 | 第40-41页 |
5.1.3 提高设备水平,实现绿色储粮 | 第41-42页 |
5.2 尝试革新粮食动态静态轮换体系 | 第42-43页 |
5.2.1 尝试与民营企业合作经营 | 第42页 |
5.2.2 尝试走“一体化”路子 | 第42页 |
5.2.3 动态轮换过程中的原则 | 第42-43页 |
5.3 建设适合区域性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第43-44页 |
5.3.1 建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 第43页 |
5.3.2 建立预警系统的措施 | 第43-44页 |
5.4 建立规范有效的粮食监督监管体系 | 第44-47页 |
5.4.1 建设规范有序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5.4.2 地方储备粮的财务监管 | 第45页 |
5.4.3 多元主体粮食储备管理 | 第45-47页 |
6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