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言 | 第8-9页 |
第1章 沉默权制度概述 | 第9-16页 |
1.1 沉默权的概念辨析 | 第9-11页 |
1.1.1 广义沉默权 | 第9-10页 |
1.1.2 狭义沉默权 | 第10页 |
1.1.3 国内学者对于沉默权的解释 | 第10-11页 |
1.2 沉默权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2.1 保障人权理论 | 第11页 |
1.2.2 权力制约理论 | 第11-12页 |
1.2.3 无罪推定理论 | 第12页 |
1.2.4 控辩平衡理论 | 第12页 |
1.3 沉默权的发展历程 | 第12-16页 |
1.3.1 沉默权的产生 | 第13页 |
1.3.2 沉默权的确立 | 第13-14页 |
1.3.3 近现代对沉默权的合理限制 | 第14-16页 |
第2章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6-22页 |
2.1 沉默权在我国引发的争议 | 第16-19页 |
2.1.1 学术界关于沉默权的是非之争 | 第16-17页 |
2.1.2 沉默权在实务界所遭遇的现实阻力 | 第17页 |
2.1.3 现行法律关于沉默权的规定 | 第17-19页 |
2.2 沉默权在我国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19-22页 |
2.2.1 我国缺少建立沉默权的法律文化观念 | 第19-20页 |
2.2.2 我国目前还没有保障沉默权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配套制度 | 第20页 |
2.2.3 沉默权制度的建立将会降低诉讼效率、增加诉讼成本 | 第20-21页 |
2.2.4 移植沉默权制度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 | 第21-22页 |
第3章 构建中国特色沉默权制度的必然性与可行性研究 | 第22-27页 |
3.1 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必然性 | 第22-24页 |
3.1.1 沉默权制度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减少刑讯逼供现象的频发 | 第22页 |
3.1.2 沉默权制度的构建是维护司法程序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 第22-23页 |
3.1.3 沉默权制度的构建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本质体现 | 第23页 |
3.1.4 沉默权制度的构建是履行国际义务的行动表现 | 第23-24页 |
3.1.5 沉默权制度的构建是贯彻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 | 第24页 |
3.2 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 第24-27页 |
3.2.1 我国有构建沉默权的立法与司法基础 | 第24-25页 |
3.2.2 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沉默权制度的构建带来的历史机遇 | 第25页 |
3.2.3 侦查技术的进步为沉默权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 第25-26页 |
3.2.4 国际上对沉默权的认可为我国沉默权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26-27页 |
第4章 中国特色沉默权制度构建 | 第27-39页 |
4.1 中国特色沉默权构建模式的选择 | 第27-31页 |
4.1.1 沉默权构建模式 | 第27-28页 |
4.1.2 我国选择沉默权构建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 第28-30页 |
4.1.3 中国特色沉默权构建模式 | 第30-31页 |
4.2 完善中国特色沉默权配套机制的建议 | 第31-35页 |
4.2.1 改革刑事司法侦查体系 | 第31-32页 |
4.2.2 提升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 第32-33页 |
4.2.3 强化证人作证制度 | 第33-34页 |
4.2.4 建立中国特色的诉辩交易制度 | 第34-35页 |
4.3 中国特色沉默权合理限制的设想 | 第35-39页 |
4.3.1 依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险程度,明确不享有沉默权的情形 | 第35-37页 |
4.3.2 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对于某些提问必须如实回答 | 第37页 |
4.3.3 某些情形下使用沉默权可以做出对其不利的判罚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