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自动调整论文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无功电流的产生与危害第10页
        1.1.2 谐波电流的产生与危害第10-11页
        1.1.3 三相不平衡电流的产生与危害第11页
    1.2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电路拓扑简介第11-14页
        1.2.1 三相半桥型电路拓扑第11-12页
        1.2.2 多电平型电路拓扑简介第12-14页
    1.3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应用现状第14-15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关键问题研究第16-46页
    2.1 MMC电路拓扑与等值电路分析第16-21页
        2.1.1 MMC电路拓扑第16-17页
        2.1.2 MMC子模块电路拓扑与工作机理分析第17-18页
        2.1.3 基于HBSM的MMC等值电路第18-21页
    2.2 MMC电容电压控制技术和调制策略第21-31页
        2.2.1 基于电容电压排序的最近电平逼近调制策略第21-22页
        2.2.2 基于载波移相的电容电压分层控制策略第22-27页
        2.2.3 基于CPS-SPWM的电容电压分层控制仿真分析与验证第27-31页
    2.3 MMC环流分析与抑制策略第31-37页
        2.3.1 MMC桥臂功率分析第31-33页
        2.3.2 MMC环流分析第33-34页
        2.3.3 MMC环流抑制策略研究第34-36页
        2.3.4 MMC环流抑制策略仿真分析与验证第36-37页
    2.4 MMC冗余控制策略研究第37-45页
        2.4.1 MMC冗余控制策略分析第38页
        2.4.2 基于新型箝位双子模块的MMC冗余备用策略研究第38-42页
        2.4.3 基于新型箝位双子模块的MMC综合冗余控制策略第42-43页
        2.4.4 基于新型箝位双子模块的MMC综合冗余控制策略仿真分析与验证第43-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基于MMC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原理与仿真分析第46-62页
    3.1 MMC-STATCOM数学模型与定量发无功控制系统设计第46-53页
        3.1.1 MMC-STATCOM定量发无功原理第46-48页
        3.1.2 MMC-STATCOM数学模型第48-52页
        3.1.3 MMC-STATCOM定量发无功控制系统设计第52-53页
    3.2 MMC-STATCOM综合补偿原理与控制策略研究第53-57页
        3.2.1 MMC-STATCOM综合补偿工作原理第53页
        3.2.2 MMC-STATCOM综合补偿装置控制系统设计第53-54页
        3.2.3 MMC-STATCOM综合补偿电流信号提取方法第54-56页
        3.2.4 MMC-STATCOM控制器设计第56-57页
    3.3 基于MMC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仿真分析与验证第57-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基于MMC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实验研究第62-78页
    4.1 基于MMC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第62-63页
    4.2 基于MMC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第63-66页
        4.2.1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架构第63-64页
        4.2.2 控制系统的部分硬件设计第64-66页
    4.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第66-71页
        4.3.1 DSP程序设计第66-68页
        4.3.2 FPGA程序设计第68-70页
        4.3.3 上位机程序设计第70-71页
    4.4 样机调试与实验分析第71-77页
        4.4.1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实验样机及主要参数说明第71-72页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2-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5.1 全文总结第78-79页
    5.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附录第86-89页
    附录A:仿真模型图第86-88页
    附录B:实验样机结构图第88-89页
    附录C:实验负载接线图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垄沟覆盖下品种熟性与施肥量对东非高原玉米生产力的影响及机理
下一篇:石羊河流域中游生态保育政策有效性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