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与装配式建筑的互促发展分析 | 第20-26页 |
2.1 保障性住房与装配式建筑概述 | 第20页 |
2.2 保障性住房对装配式建筑的促进分析 | 第20-21页 |
2.2.1 产品需求量大 | 第20页 |
2.2.2 政府全方位统筹建设 | 第20-21页 |
2.2.3 政府资金及政策支持 | 第21页 |
2.3 装配式建筑对保障性住房的促进分析 | 第21-24页 |
2.3.1 质量方面 | 第21-22页 |
2.3.2 工期方面 | 第22-23页 |
2.3.3 成本方面 | 第23-24页 |
2.3.4 环境资源方面 | 第24页 |
2.4 保障性住房与装配式建筑的内在关联性归纳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第26-32页 |
3.1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1.1 开发现状 | 第26-27页 |
3.1.2 政策法规现状 | 第27页 |
3.1.3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 沈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3.2.1 装配式建筑的界定与特点 | 第28-29页 |
3.2.2 发展优势 | 第29-30页 |
3.2.3 发展障碍 | 第30页 |
3.3 沈阳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沈阳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多期动态时序生产及收购规模优化模型 | 第32-54页 |
4.1 沈阳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以部分收购代替建造的前提分析 | 第32-34页 |
4.2 多期动态时序需求总量测算 | 第34-38页 |
4.2.1 面积标准及保障比例测算 | 第34-36页 |
4.2.2 多期动态时序城镇家庭户数预测 | 第36-37页 |
4.2.3 多期动态时序累计及新增需求量 | 第37-38页 |
4.3 多期动态时序生产供给能力预测 | 第38-44页 |
4.3.1 生产相关约束分析 | 第38-42页 |
4.3.2 多期动态时序生产供给能力测算 | 第42-44页 |
4.4 多期动态时序生产规模优化模型构建 | 第44-48页 |
4.4.1 变量说明 | 第44-45页 |
4.4.2 模型构建 | 第45-46页 |
4.4.3 模型求解 | 第46-48页 |
4.5 多期动态时序收购规模优化模型构建 | 第48-54页 |
4.5.1 变量说明 | 第48-49页 |
4.5.2 模型构建 | 第49页 |
4.5.3 模型求解 | 第49-54页 |
第五章 沈阳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选址评价模型 | 第54-66页 |
5.1 选址原则制定 | 第54-56页 |
5.1.1 经济合理 | 第54页 |
5.1.2 功能完备 | 第54-55页 |
5.1.3 可持续发展 | 第55-56页 |
5.2 选址约束条件分析 | 第56-58页 |
5.2.1 空间条件约束 | 第56-57页 |
5.2.2 社会条件约束 | 第57-58页 |
5.2.3 环境条件约束 | 第58页 |
5.3 沈阳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项目数据整理 | 第58-59页 |
5.4 基于熵权与AHP法的选址评价模型构建 | 第59-66页 |
5.4.1 选址评价指标 | 第59-61页 |
5.4.2 选址评价指标权重 | 第61-65页 |
5.4.3 选址评价模型应用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沈阳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推广与应用的建议 | 第66-70页 |
6.1 推广与应用的政策建议 | 第66-67页 |
6.1.1 完善税收制度 | 第66页 |
6.1.2 建立奖励机制 | 第66页 |
6.1.3 改进分配政策 | 第66页 |
6.1.4 改善法律法规 | 第66-67页 |
6.2 推广与应用的技术建议 | 第67-68页 |
6.2.1 实行住宅产业标准化 | 第67页 |
6.2.2 实现建筑模数统一协调 | 第67页 |
6.2.3 完善住宅部品体系 | 第67页 |
6.2.4 拓展融资渠道 | 第67页 |
6.2.5 形成合理规划 | 第67-68页 |
6.3 推广与应用的组织建议 | 第68-69页 |
6.3.1 设立示范基地 | 第68页 |
6.3.2 完善配套设施 | 第68页 |
6.3.3 建立市场培育体系 | 第68页 |
6.3.4 健全监管机制 | 第68-69页 |
6.3.5 改善人力资源体系 | 第69页 |
6.4 推广与应用的其他建议 | 第69-70页 |
6.4.1 加强媒体舆论引导 | 第69页 |
6.4.2 提高软实力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结论 | 第70页 |
7.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A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