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 论文工作量 | 第16-17页 |
1.4 创新性成果 | 第17-19页 |
2. 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 | 第19-34页 |
2.1 走滑构造 | 第19-28页 |
2.1.1 走滑断层的发育机制 | 第19-21页 |
2.1.2 走滑断层弯曲 | 第21-25页 |
2.1.3 转换挤压和转换拉张构造 | 第25-28页 |
2.2 三维构造平衡恢复 | 第28-34页 |
2.2.1 构造平衡恢复的意义 | 第28页 |
2.2.2 构造平衡恢复的基本原则 | 第28-30页 |
2.2.3 三维构造平衡恢复的实现方法 | 第30-34页 |
3.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第34-41页 |
3.1 中亚造山带构造概况 | 第34-36页 |
3.2 准噶尔盆地地层概况 | 第36-38页 |
3.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4. 红车断裂带右旋走滑系统 | 第41-65页 |
4.1 概述 | 第41-43页 |
4.2 红车断裂带南段断层弯曲带构造变形特征 | 第43-56页 |
4.2.1 红车断裂带南段平面构造特征 | 第43-44页 |
4.2.2 红车断裂带南段剖面构造特征 | 第44-54页 |
4.2.3 红车断裂带南段构造变形模式 | 第54-56页 |
4.3 红车断裂带中段线性走滑段构造变形特征 | 第56-59页 |
4.3.1 红车断裂带中段平面构造特征 | 第56页 |
4.3.2 红车断裂带中段剖面特征 | 第56-58页 |
4.3.3 红车断裂带中段构造变形模式 | 第58-59页 |
4.4 红车断裂带北段走滑尾端构造变形特征 | 第59-63页 |
4.4.1 红车断裂带北段平面特征 | 第59-60页 |
4.4.2 红车断裂带北段剖面特征 | 第60-63页 |
4.4.3 红车断裂带北段构造变形模式 | 第63页 |
4.5 小结 | 第63-65页 |
5. 红车断裂带三维平面构造恢复 | 第65-79页 |
5.1 构造建模结果 | 第65-66页 |
5.2 平面三维恢复结果及分析 | 第66-78页 |
5.2.1 应变分布 | 第66-68页 |
5.2.2 构造平面恢复矢量分布 | 第68-71页 |
5.2.3 构造平面恢复前后的截距(cutoff) | 第71页 |
5.2.4 红车断裂带中-南端区域主应力分析 | 第71-78页 |
5.3 小结 | 第78-79页 |
6. 红车断裂带构造变形时间、期次及其演化 | 第79-86页 |
6.1 红车断裂带构造变形时间 | 第79-81页 |
6.1.1 断层对变形时间的限定 | 第79-80页 |
6.1.2 褶皱对变形时间的限定 | 第80-81页 |
6.2 红车地区构造变形期次 | 第81-86页 |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构造变形机制探讨 | 第86-92页 |
7.1 红车断层的发育机制 | 第86-87页 |
7.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 | 第87-89页 |
7.3 准噶尔盆地周缘构造变形动力学机制 | 第89-92页 |
8. 结论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