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全面成本控制理论 | 第19页 |
2.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理论 | 第19-20页 |
2.2.1 企业(工程)内部价值链分析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企业(工程)外部价值链分析理论 | 第20页 |
2.3 作业成本理论 | 第20页 |
2.4 成本企划理论 | 第20-22页 |
3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构成、成本影响因素及成本管理问题 | 第22-25页 |
3.1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构成 | 第22页 |
3.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3.3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问题 | 第23-25页 |
4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4.1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4.1.1 设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缺乏 | 第25页 |
4.1.2 植被与生态规划失当,成本偏高 | 第25-26页 |
4.1.3 设计变更频繁,成本管理失控 | 第26页 |
4.2 项目招标阶段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4.2.1 招标方式的选择给成本的增加带来隐患 | 第26-27页 |
4.2.2 招标文件编写不完善 | 第27页 |
4.2.3 评标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 第27页 |
4.3 合同签订阶段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4.3.1 建设单位合同要求不合理 | 第28页 |
4.3.2 施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 | 第28页 |
4.4 施工阶段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4.4.1 缺乏合理的目标成本 | 第29页 |
4.4.2 对可能变更的因素控制力度不够 | 第29-30页 |
4.4.3 监理队伍素质不高 | 第30页 |
4.5 质保交付阶段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4.5.1 植物成活率低下,养护成本增加 | 第30-31页 |
4.5.2 验收过程不顺利,结算方式不明确 | 第31-32页 |
5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第32-42页 |
5.1 设计阶段的对策及建议 | 第32-33页 |
5.1.1 集思广益,听取多方意见 | 第32页 |
5.1.2 提高设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 第32-33页 |
5.1.3 保护环境的生态性,控制资源消耗 | 第33页 |
5.2 招投标阶段的对策及建议 | 第33-35页 |
5.2.1 完善基本流程,实现择优选择 | 第33-35页 |
5.2.2 投标方要根据文件的要求,做好项目预算 | 第35页 |
5.3 合同管理阶段的对策及建议 | 第35-37页 |
5.3.1 谨慎选择合同类型,规避风险 | 第35-37页 |
5.3.2 明确管理流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 第37页 |
5.4 施工阶段的对策及建议 | 第37-41页 |
5.4.1 利用挣值法对成本进行控制 | 第38-40页 |
5.4.2 科学选择植物和种植方式 | 第40-41页 |
5.5 质保养护阶段的对策及建议 | 第41-42页 |
5.5.1 合理延长质保期,做好工程交付工作 | 第41页 |
5.5.2 培养专业养护人员,创造经济价值补贴维护成本 | 第41-42页 |
6 SZ社区园林绿化景观工程案例分析 | 第42-49页 |
6.1 “SZ社区园林绿化景观工程”项目介绍 | 第42页 |
6.2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 第42-43页 |
6.3 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 第43-44页 |
6.3.1 招标阶段 | 第43-44页 |
6.3.2 评标阶段 | 第44页 |
6.4 合同签订阶段 | 第44-45页 |
6.5 施工阶段 | 第45-48页 |
6.5.1 利用挣值法进行成本控制 | 第45-47页 |
6.5.2 尽量选用本地树种,科学种植 | 第47-48页 |
6.6 质保养护阶段的成本控制 | 第4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