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空间调制技术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 空间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空间调制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1.2.2 空间调制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7-22页 |
1.2.3 空间调制技术研究挑战 | 第22-2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23-2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2 空间调制基本原理 | 第27-4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空间调制技术 | 第28-34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2.2.2 系统模型 | 第29-31页 |
2.2.3 空间调制系统可靠性 | 第31-32页 |
2.2.4 空间调制系统信道容量 | 第32-34页 |
2.3 几种空间调制的演化技术 | 第34-39页 |
2.3.1 广义空间调制 | 第34-36页 |
2.3.2 广义/空移键控(G)SSK | 第36-37页 |
2.3.3 索引调制OFDM技术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空间调制系统检测技术 | 第40-6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经典检测算法 | 第40-50页 |
3.2.1 最大似然检测 | 第41-44页 |
3.2.2 球形译码算法 | 第44-47页 |
3.2.3 其他算法 | 第47-49页 |
3.2.4 误符号性能仿真与比较 | 第49-50页 |
3.3 低复杂度最优检测算法 | 第50-61页 |
3.3.1 基本原理 | 第50-54页 |
3.3.2 检测性能 | 第54-56页 |
3.3.3 复杂度分析 | 第56-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空间调制系统天线选择技术 | 第62-94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空间调制系统天线选择技术基本原理 | 第62-67页 |
4.2.1 引入天线选择的SM系统 | 第63-64页 |
4.2.2 基于EDAS准则的天线选择技术 | 第64-65页 |
4.2.3 仿真实验 | 第65-67页 |
4.3 经典EDAS算法介绍 | 第67-73页 |
4.3.1 低复杂度的EDAS算法 | 第67-70页 |
4.3.2 基于奇异值的EDAS算法 | 第70-71页 |
4.3.3 基于成对差错概率的天线选择算法 | 第71-73页 |
4.4 最优的低复杂度EDAS算法 | 第73-92页 |
4.4.1 EAQ-EDAS天线选择算法 | 第73-76页 |
4.4.2 RS-EDAS天线选择算法 | 第76-81页 |
4.4.3 性能仿真 | 第81-88页 |
4.4.4 复杂度分析 | 第88-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基于广义空间调制的多用户网络干扰管理技术研究 | 第94-133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干扰对齐技术基本原理 | 第94-106页 |
5.2.1 干扰对齐基本原理 | 第95-97页 |
5.2.2 经典干扰对齐算法 | 第97-104页 |
5.2.3 中断概率性能分析 | 第104页 |
5.2.4 仿真实验 | 第104-106页 |
5.3 最优收发机设计 | 第106-122页 |
5.3.1 最优收发机设计 | 第107-112页 |
5.3.2 改进的最优收发机编解码滤波器设计 | 第112-115页 |
5.3.3 基于IA的CR网络授权用户中断概率 | 第115-118页 |
5.3.4 仿真实验 | 第118-122页 |
5.4 基于广义空间调制的多用户网络抗干扰技术 | 第122-127页 |
5.4.1 广义空间调制系统信道容量 | 第122-124页 |
5.4.2 广义空间调制网络系统模型 | 第124-125页 |
5.4.3 广义空间调制网络中IA可行性分析 | 第125-126页 |
5.4.4 IA在广义空间调制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 第126-127页 |
5.5 基于广义空间调制的CR网络抗干扰技术 | 第127-132页 |
5.5.1 基于广义空间调制的CR网络系统模型 | 第128-129页 |
5.5.2 基于广义空间调制的CR网络中IA方案设计 | 第129-131页 |
5.5.3 仿真实验 | 第131-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6.1 结论 | 第133-135页 |
6.2 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6.3 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