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我国城市投融资方式的演变 | 第12-13页 |
1.2.2 我国城投公司融资模式的问题 | 第13-14页 |
1.2.3 我国城投公司融资的出路 | 第14-16页 |
1.2.4 研究动态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17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回顾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19-20页 |
2.1.2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 | 第20-22页 |
2.2 基础理论回顾 | 第22-25页 |
2.2.1 项目区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公共产品生产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4-25页 |
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3.1 20世纪80年代以前 | 第25页 |
3.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 第25-26页 |
3.3 20世纪90年代初期 | 第26页 |
3.4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 第26-28页 |
4 我国城投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8-37页 |
4.1 国内城投公司现行主要融资渠道 | 第28-32页 |
4.1.1 财政资金支持 | 第28页 |
4.1.2 银行贷款 | 第28-29页 |
4.1.3 股权融资 | 第29页 |
4.1.4 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 第29-31页 |
4.1.5 土地开发融资 | 第31-32页 |
4.2 我国城投公司现行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4页 |
4.2.1 融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大 | 第32-33页 |
4.2.2 资产收益能力低下,持续融资能力不足 | 第33页 |
4.2.3 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 第33-34页 |
4.2.4 运作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低 | 第34页 |
4.3 我国城投公司现行融资问题的主要成因 | 第34-37页 |
4.3.1 企业定位不明晰,权责不统一 | 第34-35页 |
4.3.2 城建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分散 | 第35-36页 |
4.3.3 偿债机制不健全,缺乏中长期规划和风险防范体系 | 第36-37页 |
5 X市城投公司融资运作的案例分析 | 第37-44页 |
5.1 X市城投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5.1.1 X市城投公司简介 | 第37页 |
5.1.2 X市城投公司发展模式 | 第37-38页 |
5.2 X市城投公司融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5.2.1 X市城投公司融资运作模式 | 第38-42页 |
5.2.2 X市城投公司现行融资模式中存在的矛盾 | 第42-44页 |
6 改进城投公司融资方式及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50页 |
6.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以公司战略引领融资 | 第44-45页 |
6.1.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融资决策机制 | 第44-45页 |
6.1.2 以公司战略引领融资,控制财务风险 | 第45页 |
6.2 遵从市场规律,创新土地融资方式 | 第45-47页 |
6.2.1 遵从市场规律,保持持续融资能力 | 第45-46页 |
6.2.2 适应新的体制,创新土地融资方式 | 第46-47页 |
6.3 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 第47-48页 |
6.3.1 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推动有条件城投公司上市 | 第47页 |
6.3.2 利用特许经营来吸引民间资本 | 第47-48页 |
6.3.3 利用产业投资基金融资 | 第48页 |
6.3.4 利用债务转换降低利息成本 | 第48页 |
6.4 创建完善的相关风险预警机制 | 第48-50页 |
6.4.1 以控制风险为原则,建立有效化解风险的防线 | 第48-49页 |
6.4.2 从风险提示出发,建设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机制 | 第49-50页 |
7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